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新一届“杭州数字工匠”出炉

· 世界读书日 在阅读中感受美好

· 每户1.6万元的标准!杭州将有350户家庭可免费改善居室

· 杭州通过 “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复查

· 杭州用梦幻联动推动文旅破圈

· 杭州举办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 “圈”出百姓幸福生活——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杭州新实践

· 铂金奖!杭州花境作品荣获2024上海(国际)花展最高奖

文明播报  
>>更多  

· 老师脚骨折坚持“站”讲台 师生轮流“护送”上下课

· 西湖景区垃圾分类主题巴士“上线”了

· 一边是倾力寻找 一边是真诚感谢 清卫员翻遍18个垃圾桶只为帮学生这个忙

· 23年前写下“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浙大女生已成为优秀企业家

· 地铁1号线到站 乘客都不下车 全在等……

· “杭州太让人有安全感了” 地铁站这一幕引来网友感叹

· 看“隐藏的战争”传承红色精神

· “掰开揉碎”让镇村干部听得懂有收获 临安“聚红星”宣传团“声”入人心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文明播报
把根留住 纸笔间留乡音
杭州文明网     2018-08-09 08:20:37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王 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很多人都知道,这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于贺知章之手,却可能不知道贺知章是萧山人。在他笔下,淳朴的乡音宛若一泓清泉,柔软地滋润着心田。

  遗憾的是,一句句饱含深情的乡音如今却渐渐归于沉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给出一项调查统计,全球范围内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越来越多的方言正在遭遇“失声”的尴尬处境。

  在将近5年的时间里,萧山“方言达人”高成芳,用心编写了一本由5000多个沙地方言词句组成的《杭州萧山方言歇后语杂录》,让沙地方言重新“活起来”。在白纸黑字间记录和保存最纯正的萧山沙地方言,对于高成芳来说无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方言达人”的担忧

  高成芳今年64岁,是萧山区星都社区的老党员。高成芳的老家在义蓬街道后新庙村,当地人讲的都是沙地方言。沙地方言与绍兴话相似,语音铿锵有力,辨识度较高。

  “来动蛮蛮远个山窠角里,山窠角里……”。喜欢说沙地方言,更喜欢把爱听的歌曲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方言版”。采访间隙,高成芳对着镜头饱含深情地唱了一首方言版《妈妈的吻》。“我一开口,人家就知道我是沙地人!”在农村生活了近20年,让高成芳引以为豪的沙地口音是代表家乡最好的标识。

  这口纯正的沙地口音,还让高成芳在学生时期闹过笑话。20岁时,高成芳第一次离开村子到城里读书。课堂上,“茂盛”的“茂”在沙地方言里念“me”(第四声),老师告诉高成芳,这个字念“mao”(第四声)。老师标准的普通话口音让高成芳直呼“起鸡皮疙瘩”。

  一晃40年,读书时期担心自己念不好普通话,而今,高成芳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讲不出方言。

  “我的孩子只会讲普通话啊!就算试着讲几句土话,也不正宗了啊!”事实也是如此,各地的方言都在遭遇“失声”。在高成芳看来,这意味着方言所承载的地方文化或将消失。

  而真正让他决定进行乡音计划的,是2015年9月18日的杭州日报头版评论《用乡音留住乡愁》。文中写道“80后、90后、00后中的大多数已不再说杭州话,不会说杭州话。其实乡音又何尝不是留住乡愁的一部分。”这让高成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不能让乡音在我们这一代戛然而止。”带着一份对乡音的执念,高成芳开始为沙地方言“建档”。

  纸笔间留下乡音

  从那以后,一支笔、一本本子成了高成芳的“标配”。

  近5年来,高成芳收集的方言素材大多来自农村老家——只要一回到农村老家,高成芳就成了“话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只要碰到讲沙地方言的当地人,高成芳就喜欢和对方聊上几句。聊天时蹦出的词语、短句、歇后语,高成芳都会逐一记录。

  回家后,高成芳再将记录的词句用“有种XX叫XX”的形式统一誊写在手稿上。

  “有种差劲叫‘抬举不起的茅坑石板’7.21晨3:10;有种迟客叫‘摸夜游’7.28晚21:30……” 翻开高成芳的杂录手稿,除了“有种XX叫做XXX”的固定格式,后面还标注了时间,这个时间是他记录下这句方言的时间。从凌晨到傍晚,高成芳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记录,甚至半夜起来上厕所,都能想着他的沙地方言。

  “想到一个词了,一定要快速记下来。要是当时没有记录忘了,下次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会重新蹦出来。”

  高成芳说自己记录方言最魔怔的表现,是他没有带纸笔,但是听到了一个特别少见的方言的时候,为了避免忘记,他会一路念叨,不断重复,直到回到家里用纸笔记录下才松一口气。

  除了记录方言词句,高成芳还为每个词句附上了一段生动的故事,便于阅读时理解。

  为了方便保存和浏览,去年10月高成芳将所有手稿打印后整理成册。对这厚厚的方言“巨作”,高成芳很是“宝贝”。这些夹杂着泥土气息的话语,或源于市井生活的寻常琐事,或源于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它收纳了民间的智慧和高成芳的浓浓乡愁。

  因为没有批量印刷,目前杂录还是孤本。每当亲戚朋友拿去借阅,高成芳总是特别紧张。“一般借去四五天肯定要还了,这是我最宝贝的东西!”高成芳打趣道。他说最初也没想到能记录下那么多,但因为喜欢,也想着能够传承下去,就坚持写了那么多。

  保护文化DNA

  “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的确,方言是文化的DNA,它携带着当地的文化密码,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在记录方言的近四年时间里,高成芳发现,随着方言渐渐淡出的还有那些错落有致的自然村落、典雅古朴的传统建筑、代代传承的民间手艺、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

  最近,为了拾起更多乡愁,高成芳还在记录沙地的农村往事,他说:“有些事情,如果不记录下来,后一辈人没有机会经历,也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解。”目前,他已经写下了近200篇关于农村生活的故事,比如《做年糕》《弹棉花》《杀年猪》等等文章,读起来颇有味道。

  除了为沙地方言编制书目,高成芳还希望学校也能多多推广方言。他表示,如果有学校邀请,他非常愿意到孩子们的课堂里为孩子们讲一讲萧山方言、唱一唱方言版的流行歌曲。

  “这些方言、习俗如果没有人使用和记录,就这样慢慢消失,我觉得非常可惜。”高成芳说。他很愿意,为抢救这些方言、习俗继续做点什么,与时间来一场赛跑。

  (杭州日报驻萧山记者 金婷婷)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