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新一届“杭州数字工匠”出炉

· 世界读书日 在阅读中感受美好

· 每户1.6万元的标准!杭州将有350户家庭可免费改善居室

· 杭州通过 “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复查

· 杭州用梦幻联动推动文旅破圈

· 杭州举办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 “圈”出百姓幸福生活——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杭州新实践

· 铂金奖!杭州花境作品荣获2024上海(国际)花展最高奖

文明播报  
>>更多  

· 老师脚骨折坚持“站”讲台 师生轮流“护送”上下课

· 西湖景区垃圾分类主题巴士“上线”了

· 一边是倾力寻找 一边是真诚感谢 清卫员翻遍18个垃圾桶只为帮学生这个忙

· 23年前写下“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浙大女生已成为优秀企业家

· 地铁1号线到站 乘客都不下车 全在等……

· “杭州太让人有安全感了” 地铁站这一幕引来网友感叹

· 看“隐藏的战争”传承红色精神

· “掰开揉碎”让镇村干部听得懂有收获 临安“聚红星”宣传团“声”入人心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文明播报
25年,他把面团玩出了“花” 朝晖街道有位民间面塑大师
杭州文明网     2018-03-14 13:13:55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陈俊男

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潘小禾正在教孩子们捏面人。(资料照片)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拿起一个面团,先捏成圆形,放在掌心,轻轻揉搓,渐渐析分出头、身和腿的轮廓。左手托住,右手在面人头上摆弄着,不一会儿,面人头上“戴”上了一顶帽子。

  面团在他的手里似乎被施上了魔法——烟雨迷蒙的水乡、雍容华贵的牡丹、威风凛凛的关公,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塑在他手里诞生,都只要几分钟。

  他叫潘小禾,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捏面人的。” 从1993年开始,他对面团一见钟情,一玩就是25年,还把自己玩成了“工美大师”。艺术都是相通的,他不仅在面塑方面玩出了绝活,他还是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文联民间艺术协会会员、杭州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1993年,潘小禾在杭州市少年宫当美劳教师时,因为工作原因接触到了面塑。潘小禾发现,面塑比捏泥人的手感更好,做出来的东西也更好看,于是就想要研究这门民间手工艺术。“一开始我经常去看人家做,回来就在家里琢磨,越玩越喜欢。”

  为了学习技艺,他遍寻相关书籍,终于在一本早期出版的《解放军文艺》里面找到了一些相关的内容。

  做好面塑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调好原材料——面团。“捏面人最难的地方就是做这个面,要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潘小禾说,每次搞创作,他都需要花两天时间来调制面团。

  但这个调制配方得来却不容易。“从前的民间艺人靠手艺活谋生,所以调制面团材料的配方,他们是绝不外传。”潘小禾说。

  没有配方就自己调。用最好的水磨粉调制,加多少盐,配多少水,放多少防腐剂……潘小禾花了两年时间,无数次试验、纠正,才研制、定型出了自己的独家面塑配方。

  潘小禾家里有一个公鸡造型的面塑,这个颇有水墨画风韵的面塑作品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过法国的旅游节、艺术节展览。20多年过去了,颜色依然鲜亮,面团也没有开裂。

  如果你是70后,一定还记得小时候,小学门口常有捏面人的摆摊。而现在,几乎绝迹了。老手艺人也越来越少了,过去逢年过节,走街串巷总能找到一个老爷爷会做只孙猴子,现在却渐渐找不到了。只有潘小禾坚守着这门传统技艺,并且致力于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开发。

  前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他创作了一组面塑——用面粉捏出了宝石山、保俶塔、三潭印月,还有竖起大拇指点赞的弥勒佛。

  67岁的潘小禾,退休后被市少年宫返聘了七年,教孩子们做面塑等民间手工艺,直到去年才结束。

  今年,下城区朝晖街道河东社区专门为他办了一个面塑工作室,用来传承他的技艺。来学的不仅有社区学生,甚至还有慕名而来的老外。“少年宫偶尔还要去教,还有社区工作室活动、流动少年宫教学、学校邀请、民俗活动表演等等。”

  潘小禾太忙了,但他乐此不疲。

  (杭州日报 通讯员 徐乐斌 倪宁洁 记者 许卓恒)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