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世界读书日 在阅读中感受美好

· 每户1.6万元的标准!杭州将有350户家庭可免费改善居室

· 杭州通过 “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复查

· 杭州用梦幻联动推动文旅破圈

· 杭州举办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 “圈”出百姓幸福生活——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杭州新实践

· 铂金奖!杭州花境作品荣获2024上海(国际)花展最高奖

· 让市民享受更丰富的“公园20分钟” 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至2035年)出炉

文明播报  
>>更多  

· 老师脚骨折坚持“站”讲台 师生轮流“护送”上下课

· 西湖景区垃圾分类主题巴士“上线”了

· 一边是倾力寻找 一边是真诚感谢 清卫员翻遍18个垃圾桶只为帮学生这个忙

· 23年前写下“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浙大女生已成为优秀企业家

· 地铁1号线到站 乘客都不下车 全在等……

· “杭州太让人有安全感了” 地铁站这一幕引来网友感叹

· 看“隐藏的战争”传承红色精神

· “掰开揉碎”让镇村干部听得懂有收获 临安“聚红星”宣传团“声”入人心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文化杭州
杭州都锦生织锦博物馆: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
杭州文明网     2022-06-27 08:30:00
 稿源: 每日商报
 编辑: 吴阳杰

  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坐落着我国第一家专题织锦博物馆——杭州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博物馆的一侧立着周恩来总理和一位织锦女工的雕像,“都锦生织锦是国宝,要保留下去,要后继有人。”周总理如是说。

  创于1921年,都锦生织锦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以都锦生织锦技艺为代表的《杭州织锦技艺》也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因为热爱 不断研发创新

  百年前,第一幅杭州织锦——都锦生织锦诞生于西子湖畔,描绘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当时,都锦生织锦的创始人都锦生先生大胆设想将自己喜爱的西湖美丽风景织成丝织织锦画,经过半年多的钻研和实践,1921年3月,都锦生亲手织出了中国第一张丝织风景织锦——《九溪十八涧》。

  都锦生自幼受西湖风光的熏陶,喜画风景,也爱摄影。他极具创新精神,是我国著名的丝织革新家。1927年至1931年是都锦生创新的全盛时期,他加强改造和品种革新,短短几年就研制成功了丝织台毯、靠垫、五彩锦绣等品种。1932年,根据自己的所学和见闻,首创西湖绸伞。

  著名画家、敦煌守护人常书鸿先生亲笔为都锦生织锦题词:“东方艺术之花”。

  工艺精湛 享誉海内外

  因其独特的面貌和精湛的工艺特色,都锦生织锦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享誉海内外。

  192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上,杭州都锦生丝织厂代表中国,将丝织风景织锦和彩色国画织锦送去参展。预展时,都锦生织锦浓郁的东方情调在参观者中引起了轰动,据记载:“尤其是壁上挂着的那幅唐伯虎古画织锦《宫妃夜游图》,人物栩栩如生,长袖带风,使人们连连惊呼:这真是东方文明的美妙珍品。”最后,《宫妃夜游图》一举夺得金质奖章,为中国丝绸在世界舞台上争得了荣誉。

  在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上,展出了都锦生丝织风景织锦、丝织五彩锦绣、美术领带、西湖绸伞等产品不下数百种,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同时,五彩锦绣织锦荣获特等奖,织锦领带荣获优等奖。

  铮铮铁骨 尽显爱国本色

  在面临日本侵略的关键时刻,都锦生表现出一个爱国实业家的铮铮铁骨。1931年,带领工人们走上街头,声讨日寇侵占东三省的罪行;1932年,带头抵制日货,停用日产人造丝;1941年4月,著名抗日英雄谢晋元团长被刺身亡,悲愤满腔的都锦生公开前往“孤军营”吊唁,并以自己的实名敬献了花圈……

  都锦生丝织厂被迫停工,关闭厂房,新式机械等被日寇全部烧毁……即使处于困难时期,都锦生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坚持办厂,改在上海西区租地建厂,传承民族传统织锦技艺。

  技艺传承 织锦后继有人

  百年来,都锦生织锦不断传承发展,从像景织锦到五彩锦绣到各类实用装饰织锦,织锦产品不断开发创新,品类不断丰富。同时,都锦生织锦也承担国礼任务,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以国家和国家政府名义互赠而特制一些礼品。

  都锦生织锦技艺传统手工织造传人沈继军师傅在织锦领域已有40余年,他见证了都锦生织锦的发展,“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从初创时期使用的手工织锦机到电动到电子,不断更新。”

  沈继军表示都锦生织锦最显著、最特别的就是多重纬织锦技艺,工艺精细复杂,织物富有立体感,表现的层次丰富。比如,五彩锦绣就是由两组经线和3-15组不同的彩色纬线交织而成。“当时,以学徒的身份学满三年,才可自己独立操作。刚开始学的时候,一分钟打几十个结,有时候一个作品有十几种颜色要记,有点难。”沈继军说,“时间久了,感情也深了。希望都锦生织锦发展得越来越好,前途光明,被越来越多人知道,一直传承下去。”(记者 张倩雯)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