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世界读书日 在阅读中感受美好

· 每户1.6万元的标准!杭州将有350户家庭可免费改善居室

· 杭州通过 “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复查

· 杭州用梦幻联动推动文旅破圈

· 杭州举办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 “圈”出百姓幸福生活——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杭州新实践

· 铂金奖!杭州花境作品荣获2024上海(国际)花展最高奖

· 让市民享受更丰富的“公园20分钟” 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至2035年)出炉

文明播报  
>>更多  

· 老师脚骨折坚持“站”讲台 师生轮流“护送”上下课

· 西湖景区垃圾分类主题巴士“上线”了

· 一边是倾力寻找 一边是真诚感谢 清卫员翻遍18个垃圾桶只为帮学生这个忙

· 23年前写下“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浙大女生已成为优秀企业家

· 地铁1号线到站 乘客都不下车 全在等……

· “杭州太让人有安全感了” 地铁站这一幕引来网友感叹

· 看“隐藏的战争”传承红色精神

· “掰开揉碎”让镇村干部听得懂有收获 临安“聚红星”宣传团“声”入人心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文明视窗
管治均:在坑道内表演节目 给战士鼓气呐喊
杭州文明网     2020-10-26 13:59:18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吴阳杰

  管治均退休前在余杭区图书馆工作,她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碰到支部学习,她都会走15分钟到图书馆,准时出席。一次下雨天,支部党员联系她,想接她去参加支部活动,她却婉拒了:“你们暑假工作任务很繁重,服务读者重要,不用接我,我坐公交车来就行。”

  很多人也许想不到,如此瘦小的女子,当年却是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的战场,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

  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部队 

  成了一名文艺兵 

  1950年3月,年满15周岁的管治钧在余杭参军。当时,她的大哥已经去了部队,受大哥的影响,她梦寐以求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管治钧的老家在余杭仓前,父亲曾是当地蛮有名气的一位私塾先生,给很多大户人家的孩子教书,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失业,家境清寒。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同时也圆自己的军旅梦,管治钧年满15周岁就应征入伍,而且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部队。

  入伍后,她和新兵连一起在温州、泉州等地集训,成了文工团里的一名文艺兵,文艺零基础的她从头开始学习基本功。1952年9月,她跟着部队在江西上饶坐上闷罐车北上丹东,奔赴朝鲜战场。

  到了朝鲜后,她被分在25军73师文工队,先后在元山、伊川等前沿阵地为志愿军战士送上慰问演出。身为舞蹈演员的她在坑道里跳不成舞,看到其他队友都上去了,“心里很难过呀!”她和其他舞蹈演员自学四川评书,终于进了坑道表演,歌颂英雄事迹,鼓舞部队士气。演出间隙,她还帮助战士书写家信、缝补衣袜,慰问伤员,协助部队收集英模事迹、整理立功材料……

  空余时间,文工队的队员积极创作、排练新的作品,用多种文艺形式给一线志愿军战士带去欢乐和鼓舞,管治钧每天都在忙着排练和表演,“多的时候一天要演八场,腰都直不起来。”

  ​11名战友离开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

  在管治钧和战友们共同的微信群里,有几张他们在朝鲜的照片。而照片上的一些人,却永远地离开了她。

  1953年4月23日,是管治钧永生难忘的日子。当天上午,文工队和往常一样进行演出前的排练。由于美军飞机经常出没,指导员让大家分散隐蔽排练。因此,两支小分队分开行动,管治钧所在的队伍去了礼堂,正排练时,几架美军飞机朝着部队驻地而来。“他们以为我们这里是军部驻地,不知道我们这里是师部。”燃烧弹落到礼堂附近,巨大的爆炸声传来,“头上的帽子飞了,礼堂挂着的横幅掉下来,砸在我们脑袋上。”管治钧和队员们赶紧躲进坑道,到了晚上才回驻地。

  “回来后我们才知道,在这次空袭中,包括指导员、队长在内的11名战友牺牲了。他们在山坡上排练,美军炸弹刚好投在那里,我们的队长当天刚刚来,我都还没来得及叫他一声‘队长’!”提起60多年前的这一天,管治钧仍哽咽不已,“有个杭州的战友卢玲,她跟我关系很好,也在这次空袭中牺牲了。”整个文工队只有30人,这么多战友牺牲,大家无比悲痛。至今,战友们还常常翻看留着的照片,缅怀这些先烈。

  一支《手鼓舞》,收获无数掌声 

  1953年底,管治钧奉调回国,进入北京中央歌舞团进修,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同学中有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的女儿、著名作家丁玲的女儿等。

  “我到了18岁才来学下腰、劈叉这种动作,身体柔韧性没那么好,需要不停练习。”当时,她与战友成贻顺排了一支《手鼓舞》,两人穿着新疆民族服装,成贻顺打鼓,管治钧跳舞,现场就有下腰拿起鼓的动作,“必须要拿起来,不然就演砸了。”为了这个动作,她每次练下腰就是20分钟。《手鼓舞》也成为了管治钧的保留节目,鼓声激荡,舞姿奔放,观众不停鼓掌。1954年6月,她结束学习回到朝鲜,不久后调至23军文工团任舞蹈教员。也就是那时,这支《手鼓舞》连跳30余场,不仅到中国人民志愿军队伍中演出,还跳进了朝鲜人民军的部队里,获得一致好评。

  回国后,管治钧先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工作,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了22年。1982年,她转业回到家乡余杭。

  管治钧一家共出了5名军人,与军队有着不解的缘分。除了她和老伴、两个儿子外,孙女也入伍当过文艺兵。

  她至今都在微信上与战友们保持着联系,虽然大家都已是耄耋之年,但60余年前的那段岁月,已深深镌刻在他们心上,“烈火铸就如山丰碑,战斗青春无愧时代。”

  (杭州日报 通讯员 胡舰航 记者 史洁/文 张之冰/摄)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