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杭州这两名好人上榜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 运河游船推出“一日通” 一日内可无限次换乘

· 杭州亚运会“长尾效应”显现 赛事经济热力足

· 杭州高质量建设国储林探路“生态共富”新模式

· 杭州推出关爱困境儿童心理健康15条措施

· 杭州的“幸福密码” 就在“家门口”的社区食堂

· 杭州一大波体育场馆免费开放

· 2024年第一季度“杭州好人”公示

文明播报  
>>更多  

· 老师脚骨折坚持“站”讲台 师生轮流“护送”上下课

· 西湖景区垃圾分类主题巴士“上线”了

· 一边是倾力寻找 一边是真诚感谢 清卫员翻遍18个垃圾桶只为帮学生这个忙

· 23年前写下“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浙大女生已成为优秀企业家

· 地铁1号线到站 乘客都不下车 全在等……

· “杭州太让人有安全感了” 地铁站这一幕引来网友感叹

· 看“隐藏的战争”传承红色精神

· “掰开揉碎”让镇村干部听得懂有收获 临安“聚红星”宣传团“声”入人心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
垃圾分出来 共识聚起来 萧山:关键小事不“小视”
杭州文明网     2020-06-11 08:47:42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王 洁

  ​执行了近三个月的“夜巡任务”,萧山垃圾分类“夜巡”队的小王突然发现自己最近没有那么忙碌了。 

  平日里,萧山垃圾分类“夜巡”队的任务,是在重点时段检查小区“定时定点”垃圾分类的开展情况。小王说:“现在大家的分类质量都很高,从随手扔到随手分的改变很明显!”

  如今,知晓每天何时投放垃圾、如何投放垃圾、该到哪里去投放,已经成为每个萧山人的必修课。

  放眼全国,垃圾分类仍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萧山对于做好这件事显然是有底气的。自2018年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以来,目前萧山区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下属机构,所有镇街、平台的555个小区、319个行政村,21个商超综合体、57家农贸市场、10000余家沿街店铺,均已实现生活垃圾分类100%覆盖。

  最美的风景是人——这些成绩取得,离不开30余万户萧山市民的全情参与。垃圾分类于萧山来说,不仅是政府主导的民生关键小事,更是需要全民参与的社会发展大事。

  “定时定点” 源头“突围” 他们是参与者

  “一开始总是不习惯,但其实很快便适应了。你看,现在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

  说起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新模式,家住蜀山街道湖山春晓小区的王阿姨颇有感触。

  今年3月,湖山春晓小区撤掉了原本放置在小区单元楼下“24小时服务”的垃圾桶,设置4个垃圾投放点,居民需要在每天早、晚两个固定时间来到固定的投放点位,在工作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为了方便“错过”固定投放时间的居民,小区内还设置了一处误时投放点。

  “原本错投、误投现象时常发生,让小区的垃圾桶‘很受伤’,‘撤桶’以后,小区环境变好了不少。” 湖山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慢慢接受,再到渐成习惯,居民们一边成为“定时定点”模式的践行者,一边也成为了“定时定点”模式的受益者。

  与王阿姨一起养成“新习惯”的,还有进化镇欢潭村的田大伯。日前,萧山区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试点在欢潭村正式启动,撤掉了原本放在280余户村民家门口的绿灰两分类桶,新设了7个“定时定点”投放点和1个误时投放点。

  “住在农村也能赶上新时尚,挺好!”让田大伯意外的是,现在家里的旧报纸、旧纸箱也有了好去处——为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目前欢潭村7个“定时定点”投放点位中,还包括1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在这里,投放的可回收物会被折算成相应的积分——“日积月累”的积分,不仅给村民们带来兑换生活用品的便利,更在细微处灌溉着村民们参与垃圾分类的信心之源。

  源头分类、源头减量、源头治理。事实上,推进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模式,正是萧山在垃圾治理新阶段发起的一场源头“突围”。2020年是萧山推行垃圾分类的第三个年头,全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也从加快分类覆盖向推进分类提质转变。

  多方参与 形成合力 他们是志愿者

  “最难啃的硬骨头都能啃下,全面铺开就是小菜一碟啦。”瓜沥镇碧苑新村社区的工作人员凌燕,为了社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模式的推进,组建起了一支15人的志愿者队伍。

  每天早晚,是碧苑新村小区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期,也是这支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的重点服务时间。连续一个月,他们对居民开展分类知识、投放模式宣传,并在混投垃圾中寻找“蛛丝马迹”,找到投放者,上门教育劝导。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许多萧山市民不仅成为了垃圾分类的执行者,也成为了垃圾分类的传播者。和凌燕一样,热心志愿服务的卢丹,也是其中一员。周一到周五,卢丹是一名专职会计,到了周末,她是垃圾分类宣讲台上的“卢老师”。

  从2018年建立至今,萧山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宣讲团已经走过了第三个年头。如今,像卢丹这样的志愿者已有百余名。他们根据区垃圾分类办提供的课程体系,以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商场、进宾馆(酒店)、进窗口等“八进”活动为目标,为各类群体带去易懂、实用的垃圾分类知识。在此基础上,萧山区还成立了姐妹花·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萧然晚晴”志愿宣讲团,充分发动工青妇老等群体,在全区各镇街(平台)、村(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为数万名市民带去垃圾分类知识。

  如今,越来越多的萧山市民穿上“红马甲”,主动成为垃圾分类的“义务劝导员”、“政策宣传员”。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和更加“接地气”的方式,通过点对点的入户宣传,让市民们更加直接地听懂垃圾分类的具体做法和意义。

  智能“大脑” 全程监管 他们是监督者

  穿着“绿马甲”,手执大钳子,挨个翻看小区的垃圾桶……张明是一名垃圾分类智能巡检信息采集员。从去年开始,一支由53人组成的萧山区垃圾分类智能巡检队伍正式上岗,对全区500余个已分类小区及其他已开展垃圾分类的区域进行日常巡检。

  “线下”的巡检工作,离不开线上智能“大脑”的支撑。

  为实现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全链条、全方位智能监管,萧山建起了“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平台,一场数字赋能的垃圾治理攻坚战正在纵深推进。

  “一户一桶一卡一芯片”——萧山特色的“实户制”精准分类模式,为500余个小区、100余个村的30余万户居(村)民建立了垃圾分类“智能账户”,为分类溯源、科学评价,找到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道路。

  在智能监管系统后台,每一次源头分类,都变得“有迹可循”;而每一类垃圾,也都有了规范的去处。

  在垃圾运输途中,专业运输车辆车身上安装的GPS监控设备、车载称重系统、过磅系统等设备,实时跟踪车辆在收运途中的路线、载重等信息。同时,末端处置企业通过专业设备接入监管系统,实时了解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情况,让所有垃圾都有明确的“去向”。这些精准的数据信息,能为全区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提供更详实的数据来源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从线上到线下,不论是智能巡检队伍还是智能“大脑”平台,他们都是萧山垃圾分类的监督者,全力提高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

  全域覆盖 全民共享 他们是行动者

  日前,环卫工人陆志钦换了新岗位,成为了一名城区沿街店面的垃圾分类清洁直运人员。“老人上新岗”,起初的陆志钦还有些畏难情绪。“刚去店铺里收垃圾的时候,一些人不理解,甚至不大配合。”

  从过去的“出门扔”改为“上门收”,萧山区逐步推进,10000余家沿街店面配备了统一标准的分类垃圾桶,撤回了原先放置在店门口的垃圾桶,并改由清洁直运人员每日定时定点上门分类回收各类垃圾。

  开始“新工作”后,陆志钦和同事们颇有感触:“现在都是熟面孔啦,我们进去收垃圾偶尔还能和店员们打个照面,大家的分类质量也在慢慢提高。”

  “垃圾分类”时代到来,这一“新时尚”不仅改变着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在向更广泛的公共区域延伸。为了让垃圾分类全域覆盖,萧山区在沿街商铺、商业综合体、大型超市等商业单位开辟了一场垃圾分类的新“战场”。

  萧山区通过为万象汇、科创中心、银隆等商业综合体“量身定制”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实现了城区商业综合体、大型超市垃圾分类“全覆盖”,并打造出国博中心、科创中心等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综合体,成为行业垃圾分类工作的“领航者”。

  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作为一个具像缩影,它投射出的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如今在萧山,垃圾分类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越来越多的市民们正从“垃圾生产者”变为“资源守护者”,推动这项“关键小事”,在萧然大地不断绽放出新的活力。

  (杭州日报 文/金婷婷)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