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世界读书日 在阅读中感受美好

· 每户1.6万元的标准!杭州将有350户家庭可免费改善居室

· 杭州通过 “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复查

· 杭州用梦幻联动推动文旅破圈

· 杭州举办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 “圈”出百姓幸福生活——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杭州新实践

· 铂金奖!杭州花境作品荣获2024上海(国际)花展最高奖

· 让市民享受更丰富的“公园20分钟” 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至2035年)出炉

文明播报  
>>更多  

· 老师脚骨折坚持“站”讲台 师生轮流“护送”上下课

· 西湖景区垃圾分类主题巴士“上线”了

· 一边是倾力寻找 一边是真诚感谢 清卫员翻遍18个垃圾桶只为帮学生这个忙

· 23年前写下“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浙大女生已成为优秀企业家

· 地铁1号线到站 乘客都不下车 全在等……

· “杭州太让人有安全感了” 地铁站这一幕引来网友感叹

· 看“隐藏的战争”传承红色精神

· “掰开揉碎”让镇村干部听得懂有收获 临安“聚红星”宣传团“声”入人心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美丽乡村
美丽就是“生产力”
杭州文明网     2018-11-26 08:20:05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王 洁

  ​2003年至今 

  美丽乡村建设

  每年的白露一到,临安的山核桃就开始采摘了。开采当天,临安白牛村就收到了成百上千份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村民们既做种植户,又做网店掌柜,货源足,销路不愁。而白牛村也成了“农村电商第一村”。

  从2004年起,富阳对龙门古镇展开一系列保护开发举措。环境建设、庭院整治,古镇变得越来越美,乡村旅游随之兴起。杭派民居、网红民宿,一批村民也因古镇的美丽走上了致富路。如今,龙门古镇已经是国家级历史名镇、4A级景区。

  …………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激活了村民的幸福密码,成就了乡村的生活之美——2003年以来,在省委“八八战略”指引下,杭州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坚定不移实施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像上述这样的案例在杭州各地不断上演。十五年后的今天,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富民路已经初步打通,一枕美好生活的幸福梦想正走进千家万户。

  【亲历】

  径山村:“三多村”的15年之变

  悠然寻觅,古刹竹影茶飘香,说的就是径山镇径山村。群山环抱,流水潺潺,这里有着闻名遐迩的径山茶和江南“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寺。去年,这个地处天目山脉东北峰的小村,被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选的“全国最美宜居示范村”名单。

  从1995年任村主任、1999年任村书记之后,一转眼,马仁祥已经在径山村一线干了23年。在这期间,径山村美丽乡村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马仁祥是见证人,更是“操盘手”。

  “2003年,我们是‘整治村’,整体条件还很差;2013年,我们是‘提升村’,算有了一定基础;2018年我们是美丽乡村的‘精品村’,已经成了余杭的样板。”回顾15年来的美丽乡村建设,马仁祥颇为自豪,“这都是全村人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他细数起15年来径山村村容村貌的变化,连连感叹“翻天覆地”——15年前,村路坑坑洼洼,大路小路没有一条硬化;如今岂止是道路,村里路灯亮化、污水处理等工程全部完成。15年前,径山村被人称作“三多村”:骂人的多、赌博的多、偷盗的多;如今仍旧被称为“三多村”:支持村工作的多、关心集体的多、勤劳致富的多。

  “美丽乡村建设是个利村利民好事情!”采访中,马仁祥的感慨发自肺腑,乡村建设得越来越好,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他开玩笑道,每逢周末,至少几千辆私家车要涌进径山村,让这仅有1600多人口的乡村也要饱受大城市的“堵车之苦”。

  说到美丽乡村建设,径山绿神茶苑董事长周芳林更有话说。他是径山村的老村主任,2014年不再担任村里职务后,开始沉浸在自家的径山茶园当中。

  “可以说,我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更是美丽乡村的获益者。”周芳林告诉记者,2003年,径山茶每斤还卖不到200元,但如今最好的能卖到2800,平均价每斤超700元。

  “这都归功于美丽乡村建设。”周芳林解释说,径山茶有着绝佳的种植环境,茶叶香气清幽,口感清醇回甘。原先知道的人少,卖茶得出门推销。现在好了,游客多了,自然口口相传,人家上门求购还缺货。“在径山村,70%的村民从事茶产业。这几年,老乡们的腰包明显鼓了起来。”

  一直住在余杭城区的朱秋英两夫妻,因为看好径山村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果断回到村里老家开办农家乐,成了如今的“竹林山庄”的“庄主”。“当年和老公为了工程生意,每天白天浸在扬尘沙土的工地,晚上还要应酬公关,长年累月下来,自己也得了甲状腺结节,药都吃了十多年。”朱秋英说,自从7年前,她们决定回到径山村后,每天品着径山茶、呼吸着新鲜空气,凭着环境这张牌就能坐等游客上门。“村里的水,喝着都有甜味。再也不愿意出去了。”

  更令朱秋英惊喜的是,前年她去医院体检发现,十多年的甲状腺结节居然不见了。“医生说,这跟生活环境中的空气、饮水、饮食的改善有很大关系。”说起乡村的好,朱秋英抑制不住激动,面对记者,她有些滔滔不绝。“山庄有8个房间,来的游客基本都要提前一至两周预订;我们周末要烧四五十桌农家菜,菜里的鸡鸭是村民养的、蔬菜是村民种的,客人喜欢得很;在这里,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看越剧老戏、去学习茶艺,这些年的乡村变化可大了!”正说着,她伸出脚来,“你瞧我的鞋子,穿了一个多月也很干净……”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卉不敢先开花。不如双径回清绝,天然味色留烟霞。”在马仁祥和村民们心里,“美丽乡村”远不止“美丽”而已——这个久负盛名的村子,当下正在规划建设“江南禅茶第一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田园人家和集茶道表演、素食体验、茶宿生活为一体的江南休闲养生基地已经呼之欲出。

  【历程】

  一张绘了15年的蓝图

  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腰包鼓鼓,也要山水作伴。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高速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对生存发展环境和农村生态尤为关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顺应群众期盼,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在该工程的部署下,杭州美丽乡村建设也正式拉开序幕。

  “杭州的美丽乡村建设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前后15年时间里,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市农办副主任娄火明是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的见证人,他向记者介绍,第一阶段在2003-2007年,以整治村和小康示范村为载体,重点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整治村从农村居民最关心的村庄环境“脏、乱、差、散”问题入手,示范村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为目标,共完成274个小康示范村、3994个整治村的整治任务。2008-2010年,在原来的基础上,每村至少建设3.5米宽、1.5公里村内主干道;每10-15户配置一个垃圾箱;80%以上的农户使用卫生厕所,每个村1个以上公厕;普遍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绿化覆盖率15%以上。

  “2010年底,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委员会,并先后出台6个政策意见。从2011年初开始,我们迎来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阶段。”娄火明告诉记者,2011-2015年,按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要求,杭州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期间,全市共完成建设193个中心村、249个精品村、29个风情小镇,打造了28条精品线路和14个精品区块,完成142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迈入2016年,杭州开始着重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而这也标志着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眼下的第四阶段。该阶段,“全域景区化”成为工作目标,截至目前,已完成1556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49万余户;完成106个整乡镇(街道)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完成村庄生态修复1229个、精品示范线22条、12个“杭派民居”示范村……

  【成效】

  农民收入突破3万元

  力度越来越大的美丽乡村建设,迅速聚起了乡村人气。

  在桐庐江南镇环溪村,香樟林立、溪流淙淙,一栋栋徽派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恬静自然。2014年,由环溪村等五个村组成的江南古村落被评为国家级4A级景区。每到周末,外来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赫赫有名的淳安县下姜村,曾经也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但当地村民齐心协力,拆猪圈、建沼气池,流转土地、建果园,修公路、建廊桥……他们用15年时间,把乡村建设得红红火火——仅去年一年,就吸引了11万人次的游客。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3万元大关——达30397元,较2003年增长3.5倍;对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6965元、5441元。与此同时,全市城镇化率也由2003年的33.62%提高到2017年的76.8%,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合理优化。

  “全市一张图”,“城乡一盘棋”。15年来,杭州不断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广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仅“十二五”时期,就在每年保持支农资金预算和增幅不变的前提下,每年另安排10亿元城乡统筹专项资金,加上区县协作资金、联乡结村资金、农村公益金、三江两岸资金,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乡统筹资金支持体系。而近年来,市本级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累计补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8.56亿元,垃圾分类处理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3.4亿元,村庄生态修复约5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休闲旅游村468个,吸纳直接从业人员3.18万人,实现年营业总收入达52亿元。

  【解读】

  始终坚持“六个不动摇”

  “从前是‘花轿抬不进,棺材出不来’。现在却连猪圈都改建成了咖啡馆。”村民口中这句看似戏谑的话,倒真实反映出杭州乡村当下的红火。

  15年的坚持,换来累累硕果。而在娄火明看来,这主要得益于杭州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坚持了“六个不动摇”——

  坚持“八八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不动摇;坚持杭州特质、时代特征和乡村特色不动摇;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抓具体项目不动摇;坚持整体谋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不动摇;坚持以生态为本、城乡统筹、全域景区化不动摇。他感慨,“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杭州实现了软件硬件一起抓,基础设施与产业培育一起抓。”

  完成从输血式到自我造血式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产业化开发是关键。15年来,杭州通过培育农村新型经济业态等,大力发展美丽产业。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农房租赁带动的特色民宿业,以农村信息化带动的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以农业休闲观光综合园、自驾游带动的农家乐,以风情小镇、历史文化村落带动的乡村旅游业,以农村山溪漂流、野外拓展带动的运动休闲业,以农村生态、避暑带动的养生养老产业,以摄影、写生、影视拍摄等带动的农村文创产业等七大新型经济业态,有效推动了农村发展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记者手记

  美丽乡村,让乡村更像乡村

  以前,一说到农村,脑海中总会浮现“脏乱差”的场景。然而,自2003年杭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的自驾族、骑行族纷纷远离都市,赶赴美丽乡村,享受原生态的风景,感受淳朴的民风。

  采访中我发现,杭州不仅正在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还特别注重可持续发展——各地从农业资源特色入手,加大产业培育力度,着力培育乡村旅游、休闲经济、运动经济、养老和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持续加强农村自我造血能力,真正把绿水青山化作了金山银山。这过程中,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乡村规划师也涌现了出来,成为主导浙江乡村蝶变的重要力量。在他们手中,断垣残壁成了公园,昔日的粪坑成了盆景,猪圈鸭舍被改造成休闲广场,村庄里的青石小路则取材于拆迁后的建筑垃圾……

  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杭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摒弃了大拆大建,摒弃了许多城市元素的强加,而是让乡村变得更像乡村,让美丽成为乡村真正的生产力。

  (杭州日报记者 黄宇翔 通讯员 徐建英)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