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2024年第一季度“杭州好人”公示

· 第三届钱塘区道德模范(最美钱塘人)发布仪式举办

· 逐绿生金 “颜”与“值”共攀登

· 连续17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杭州到底幸福在哪里?

· “善城杭州”多了新地标 杭州市首个慈善文化园开园

· 杭州市第36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暨绿色环境打造行动启动

· “新质生产力”下的杭州乡村振兴新场景

· 杭州奥体中心“星光璀璨” “24小时不夜城”渐行渐近

文明播报  
>>更多  

· 老师脚骨折坚持“站”讲台 师生轮流“护送”上下课

· 一边是倾力寻找 一边是真诚感谢 清卫员翻遍18个垃圾桶只为帮学生这个忙

· 23年前写下“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浙大女生已成为优秀企业家

· 地铁1号线到站 乘客都不下车 全在等……

· “杭州太让人有安全感了” 地铁站这一幕引来网友感叹

· 看“隐藏的战争”传承红色精神

· “掰开揉碎”让镇村干部听得懂有收获 临安“聚红星”宣传团“声”入人心

· 油爆虾厨师变身西塘河守护者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文明故事
生命尽头,他完成了令人动容的最后一捐
杭州文明网     2018-10-23 08:52:48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王 洁

  生活节俭,酷爱看书,午饭总是只吃包子 这样一位91岁老人却从不缺席社区的募捐活动

  

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10月20日,杭州师范大学医院学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十几名大一的医学生整齐肃立,向一位老人致哀,更向这位老人致敬。

  四年前,郑惠琪老人瞒着家人,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并委托社区将自己的遗体和器官捐献给医学事业。“在我的身上动几刀,哪怕开膛破肚都随它去,反正我已经不在了。重要的是让那些医学生将来在病人身上不划错一刀。”浙江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队长朱强荣至今记得老人当年对他说的这番话——那年,老人已经87岁了……

  一生未婚,老人靠租房度过晚年

  1927年,郑惠琪出生于杭州。1953年,他在上海某玻璃厂参加了工作。在之后的特殊历史时期,郑惠琪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被送往安徽马鞍山某铸造厂接受“改造”。1984年,他的冤案平反,可他再也无法回上海工作,便来到杭州投靠了兄长。

  “小伯伯年轻的时候,我爸爸、奶奶都还在世,每年开春,他都要到我们家来的。”郑惠琪的侄子郑明华今年也已72岁,对于当年的事情,他也只能回忆个大概,“那年我十一二岁,小伯伯带了个对象回家来。我当时还想,小伯伯马上要结婚了,真好。谁知过了没多久,他打了个电话到我爸爸单位,含糊其词地说不结婚了,要到安徽去……”

  很多年后,郑明华才知道,小伯伯是因为提了一些在当时被认为是“不适合”的建议,才改变了人生轨迹。再次见到郑惠琪时,郑明华发现,小伯伯已经两鬓斑白。从此,郑惠琪独自在杭州租房度日,一生未婚,只有郑明华一直为他提供一些租房的补助,日子过得颇为清贫。

  捐献遗体,他想要留下一点英名

  2014年,西湖区红十字会举办了关于器官、遗体捐献的宣传讲座,已经87岁高龄的郑惠琪参加了。听完讲座的第二天一早,老人便出现在西湖区文新街道桂花园社区的办公室门口:“我想登记捐献遗体。”

  对于这短短8个字,当初接待老人的社区工作人员至今印象深刻。社区立即联系了街道,将老人的捐献意愿层层转达到器官捐献的主管部门。之后,朱强荣来了,他在向老人介绍了捐献器官、遗体的具体事宜后,特意提醒了一句:“您的器官、遗体将捐献用于医学研究,您过世三年之后,家属才能拿到骨灰。这三年中,要是有人想吊唁您,都没有地方可去。”

  老人的回答令人动容:“我不怕将来没人给我料理后事,我总想为自己找回一点尊严,留一点英名给社会,这也是我最后的贡献。”

  捐献器官和遗体的事情,老人一直没和家里人商量,要不是桂花园社区前一任书记私下里说起,身为老人侄子的郑明华也被蒙在鼓里。“后来我问过小伯伯几次,他都不肯说。”郑明华说,直到最近,他才在社区的一份遗体捐献档案里看到了小伯伯的材料,“原来他早就把全部手续都办好了……”

  生活节俭,却捐到了人生的终点

  桂花园社区的高龄孤寡老人并不多,社区书记陈建对郑惠琪十分熟悉。在他的印象里,郑老身子骨硬朗,勤俭朴实,特别爱看书。“他经常坐公交车到浙江图书馆看书,总要到下午4点以后才回来,中午就买几个包子随便吃吃。”陈建说,有一年,社区上门看望老人,他在老人家的桌子上看见了半个吃剩的包子,“我这才知道,老人家原来这么节省。”

  陈建的惊诧源于老人一贯的“仗义疏财”。郑惠琪虽然自己过得清苦,但社区日常发动的募捐活动中,无论捐多捐少,一定少不了他的名字。

  今年9月,郑惠琪从浙江图书馆回家途中不慎摔倒,导致盆骨骨折,住进了医院。伤愈后,在社区的帮助下,老人住进了养老院。那天,陈建背着老人走下楼梯,听到老人在耳边念叨着四年前签下的那份遗体捐献志愿书。国庆期间,老人突发小中风,继而出现无法进食、昏迷等症状,情况危急,各项生命体征都在下降。医院里,老人趁着自己还清醒,一遍一遍地对着侄子郑明华嘱托自己遗体捐献的事情:“这是我唯一的心愿了,你们一定要办好……”

  10月17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我国的老年节。当天中午12点54分,郑惠琪因心衰,经抢救无效辞世,享年91岁。郑明华遵照老人遗愿,将老人的遗体以及大脑、角膜捐献,用于医学研究。

  杭州师范大学为老人举办的追悼会上,到场师生与家属一起为老人默哀。刚踏进医学院大门的大一学生深知,那位可敬的老人将在这里,成为他们无语的良师。

  “重阳那天本该敬老的,结果老人家去天上过老年节了……”朱强荣想起老人当年对他说的话,感慨万分,“我们的后辈将来能获得更好的医疗条件,跟像郑老这样的捐献者付出的那一份份大爱是分不开的。”

  (杭州日报通讯员 何佳妮 记者 钟玮)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