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杭州用梦幻联动推动文旅破圈

· 杭州举办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 “圈”出百姓幸福生活——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杭州新实践

· 铂金奖!杭州花境作品荣获2024上海(国际)花展最高奖

· 让市民享受更丰富的“公园20分钟” 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至2035年)出炉

· 杭州这两名好人上榜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 运河游船推出“一日通” 一日内可无限次换乘

· 杭州亚运会“长尾效应”显现 赛事经济热力足

文明播报  
>>更多  

· 老师脚骨折坚持“站”讲台 师生轮流“护送”上下课

· 西湖景区垃圾分类主题巴士“上线”了

· 一边是倾力寻找 一边是真诚感谢 清卫员翻遍18个垃圾桶只为帮学生这个忙

· 23年前写下“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浙大女生已成为优秀企业家

· 地铁1号线到站 乘客都不下车 全在等……

· “杭州太让人有安全感了” 地铁站这一幕引来网友感叹

· 看“隐藏的战争”传承红色精神

· “掰开揉碎”让镇村干部听得懂有收获 临安“聚红星”宣传团“声”入人心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文明播报
“闺女”出嫁了,“娘家人”来看望
杭州文明网     2018-09-19 08:51:37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王 洁

  福利院的残疾人回归社会,说明社会的包容度越来越高

  丁丽(化名),安徽姑娘,和婆家一起在余杭瓶窑经营修车店。

  儿子源源刚满21个月,生活还算美满。

  昨天下午,她特别请假半天,接待来串门的“娘家人”。“娘家人”有点特殊,是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因为丁丽是残疾孤儿。

  “你永远都是咱福利院的闺女,愿你的生活永远幸福,中秋快乐!”福利院工作人员说,他们每年都会去看望回归社会的孩子们,但看望出嫁的姑娘,今年还是第一次。

  面对照顾她多年的阿姨们,丁丽和儿子都很开心,一直笑着。

  和家人走散,进了福利院

  丁丽记得自己的名字,也记得老家在安徽,但具体是哪里,就记不清楚了。

  她说,父亲是种地的,有一次带着她出门卖菜,两个人就走散了。“你们可能不相信,我当时走了三天三夜,来到杭州,掉进河里,被这边的警察救起来。之后到了救助站,还给我检查了身体,接着就到了福利院。”

  丁丽记得,自己上了四年小学,也能认识简单的文字。如今,她手机微信和朋友聊天,也是玩得很溜,可一遇到数字问题,就有点懵。因此,她不太记得,自己和家人走散时,到底几岁,有时说五六岁,有时说十多岁。

  就这样,2005年,丁丽在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开始了新生活,工作人员预估她16岁,这样一待就是11年。

  正常人的智商(IQ)至少要在70分以上,根据同行的杭州师范大学社工系王淑玲老师的观察,丁丽的智商应该在50—70分之间,属于智力低下的残疾人。“她和别人沟通问题不大,一旦遇到数学问题,就不行了。”

  班组阿姨“做媒”,遇到意中人

  2015年,因为一个偶然,丁丽平静的福利院生活发生了改变。

  她去相亲了。相亲的小伙子年纪和丁丽相仿,是湖北十堰人,和父母一起在余杭瓶窑开电瓶车修理店,忠厚老实。

  当年3月,班组的徐阿姨陪着,两个年轻人见面了,互相都相中了。

  丈夫很害羞,丁丽开心地回忆,说是自己看中的,喜欢的。“我当时就说,只要满足我的条件,我就嫁。一定要对我好,不能抽烟,不能打架,不能赌博。婆婆很喜欢我,满口答应,我就同意了。”

  之后,在徐阿姨的陪伴下,两个人时不时见面约会,印象都不错。最终,2016年1月,丁丽从福利院出嫁了。当年12月,儿子源源出生。孩子和妈妈一样,很爱笑。

  记者问丁丽:“结婚后,你幸福吗?”她立刻回答:“很幸福。”因为有老公,有孩子,有公公和婆婆,有家庭的温暖。“我和老公也会小吵架,但婆婆都是站在我这边。”丁丽很骄傲地说,自己还想再生个女儿,因为自己是孤儿,想多一些亲人。

  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李雪梅,是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康教老师,和丁丽感情很深。

  丁丽结婚后,李老师曾在良渚的某家超市内意外遇到过她,“当时她穿着工作服,正在搞卫生。我当时就眼圈一红,觉得她是受苦了,从福利院出嫁后,不再衣食无忧,需要自己打工赚钱,赶紧上去拉住她问,你过得好不好?”

  但丁丽的回答却让她意外,“她说,自己过得很好,也很愿意自己打工赚钱。”

  丁丽虽然计算不行,但学习能力很强,最近她在家附近的快递公司又找了一份兼职工作。“扫二维码,输入电脑里。我上午带孩子,下午1点半上班,晚上结束。一个月1700块,赚钱给儿子买东西吃。”

  “她正在努力融入社会,过自己的生活,我们真该放手了。”李老师挺开心的,“他们这个群体其实也是社会的一分子,现在社会对他们的包容度和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残疾人士回归社会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福院5年已有10个“闺女”出嫁

  李雪梅介绍说,福利院内一直在开设适应各种生活技能课程,培养残疾人回归社会的能力,以前大半是通过自主找到了工作而离开福利院的,但近些年,女孩子通过出嫁的方式回归社会的,开始多了起来。

  据统计,近5年,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外嫁的“闺女”已有10人,1人嫁给本地人,部分嫁给在杭州工作的外地人,通过后期跟踪调查,目前情况都挺好。

  “福利院对于外嫁,有严格的程序。”李雪梅说,福利院的孩子很多都有残疾,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就算是“娘家人”,一定要帮忙把好关。“首先,进行相亲登记;第二,陪着相亲对象去医院检查,确定有无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类疾病;第三,有一定的考察时间,通过手机交流或者工作人员陪同外出交流;第四,一年后双方有意愿提出结婚申请,婚检是否有法律上规定的不适合结婚的疾病;最后,我们还会到村里或社区了解男方家庭情况,并把我们服务对象的情况说清楚。”

  只有通过了“重重”考察,福利院才愿意把自家的“闺女”嫁出去。

  王淑玲老师说,出嫁,对于失去亲人的残疾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心理修复方式,让他们有了亲人的温暖。

  (杭州日报记者 任彦 通讯员 刘小惠)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