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这份申请指南请查收 杭州市大学生青荷礼包推新

· 后亚运攀登启“杭”丨杭州如何拥抱世界

· 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杭州发布商业外摆政策2.0版

· 全国首个系统展示大运河廉洁文化的数字平台在杭发布

· 杭州10所中小学入选国字号示范学校

· 还有1个月 杭州即将迎来高架顶级“大片”

· “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来看看杭州的节水妙招

· 运河赏花地图出炉 来一场春日Citywalk之旅

文明播报  
>>更多  

· 挂职第一书记张立超带领周弄村走上共富大道

· 十元吃好! 古荡提升“小哥”幸福感出新招

· 暗号:来份单人餐!价格:不要钱!

· 跨越6年 他们在残健融合的路上重逢

· 杭州是懂浪漫的 武林路上的玉兰开成了粉红爱心

· 租金便宜地段好 19户环卫家庭选到“心家”

· 小吃店成助餐点 这样的服务很暖心

· 首违轻违“放一马” 这样的执法有温度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市民教育
前潮和后浪 汇聚信仰的力量
杭州文明网     2020-07-28 09:09:31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王 洁

  ​信仰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动力。在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何谓信仰”“传承信仰”成为时代之思。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诗意表达的背后,在杭州的各个角落,活跃着一批原本就有着坚定信仰的人,他们或年轻、或年长;或经历丰富、或思维活跃,他们去宣讲、去传承、去信仰。

  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听老革命讲过去的故事

  俞凤楼,是老革命、老党员,是丁兰街道长虹社区第一党支部书记。

  俞老今年90岁了,但精神矍铄。这个经历世间沉浮和沧桑岁月的老人,一个眼神就能让你看到他背后的半世烟尘。

  老人很温和,也很健谈。社区孩子们小队活动,俞老是常驻课外辅导员,从激烈的抗美援朝故事,到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艰苦创业,用一段段有血有肉的故事激励着青少年们——

  “1952年8月,我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从鸭绿江大桥进朝鲜后,我们靠两只脚,每天夜行军。朝鲜北部山多、河流多,一个晚上走40多里,要蹚过好几次河,裤腿湿了,过河后接着走。每个人还要背枪、背行李——一条薄棉被、一块方油布、一个装有日用品的小帆布袋,还有米袋或压缩饼干,负担不轻。一到天亮,部队找片树林山地休息宿营。为了不暴露目标,炊事班都不点火做饭,大家到河沟里找来水,啃着背包里的压缩饼干。天一黑,继续行军。几天下来,大家又累又困,走路也会打瞌睡。为了不掉队,后面的战士拉着前面战士的衣服或背包,迷迷糊糊地拽着往前走。”

  上党课时,俞老时常拿出仔细珍藏的老照片,一边翻阅着,一边回味着自己的戎马生涯,从黑白照到彩色照,从抗美援朝的战地记者到和平年代的报社摄影记者,穿越历史隧道,就像爷爷给孙子辈讲故事,生动从容、娓娓道来。孩子们爱极了这样的“故事会”。他还时常仔细地做笔记,加入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其他党员分享。两年时间里他为社区青年学生授课6批次50余人,为社区党员上党课2次。

  “是共产党教育了我,培养了我,我不忘初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为社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 一生奔波忙碌的俞老在家闲不住,总记挂着做点什么。

  言出必行,俞老作为长虹社区党总支第一支部书记,一直身体力行。2016年8月俞老利用自己获得的奖励,牵头成立了“长虹社区党支部俞凤楼公益基金”,完成党员微心愿6个。

  社区在环境整治活动时,俞老一马当先,冒着酷暑,撸起袖子,不怕脏、不怕累冲在了第一线。俞老说:“我年纪大了,搬搬扛扛不行了,扫个地总还是可以的,能清理一点是一点。”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居民参与到社区环境整治中来,起到了党员模范带头的表率作用。在此次创建美丽杭州的百日攻坚战中,长虹社区号召党员进楼道做志愿者,俞老又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

  作为经历过朝鲜战争的一名战士、一名幸存者,俞老觉得,他的肩上永远有牺牲的战友未完成的事业。从战场下来,走回正常的人生,无论多大的艰难也是幸福的。他说,他只做了该做的事。他还说,要努力学习,继续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永葆军人本色。

  有信仰的人传承信仰 红色后代传播红色因子

  在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杭州市方志馆),时常能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红色志愿者小马甲,给来参观的客人们讲解一些展陈中没有的故事和经历。他们就是一群特殊的志愿者——红色传承志愿者。他们平均年龄70周岁,都是清一色的杭州市红色后代。

  其中牵头的一位志愿者叫刘金平,与党史馆结缘始于2014年夏天。刘爷爷到党史研究室查找一些关于他父亲南下杭州的史料,因此认识了党史馆馆长柳竹慧。此后,受馆领导委托发起和他一样是南下干部的第二代、第三代来馆担任志愿者。

  2019年4月,这支“红色传承志愿者”队伍被拉起来,其中不仅有南下干部的后代,还有老红军、新四军的后代以及劳动模范的后代。

  “父辈那一代群体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如一颗颗种子,到了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并与异乡人民融合在一起,用一生来奋斗。”父辈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深远。如今他在馆当志愿者时,再把这些精神传递给来参观的人,这种传承让刘金平乐此不疲。“党史是最好的教师,党的史料是最好的营养剂。可以让你明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会迷失方向。”

  最让刘金平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8月15日,他在党史馆当志愿者。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74年前,日本在美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书,宣布了无条件投降。

  接近中午时,来了一家老幼6口人参观,长者开口自我介绍说:“我姓张,一家来自苏北盐城,老一辈是解放军四野老革命,今天红二代三代带着第四代俩娃娃来参观,我这儿子年纪40出头,但是已有20年党龄啦!全家来接受党史教育。”

  张老一边参观一边与他交谈:“传承革命精神,教育好后代,培养大批可靠的红色接班人,太要紧了!我认为革命先辈先烈的后代,不能忘本,更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任。”张老一番忧国忧民的话,道出了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的心里话,他们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脊梁。参观结束后,张老还拉着刘金平与他一家人照相留念。

  那一天,除了这特殊的一家人,刘金平还接待了对党史感兴趣的大学生、机关的职工、带孩子来接受党史教育的小夫妻等等。这让刘金平感到非常欣慰,他在日记里写道:“这一天过得很快,馆里的工作人员和我们红色传承志愿者都忙碌充实而愉快,虽然炎炎夏日,但却阻挡不了我们为党为国家多做实实在在事情的殷切希望,衷心祝愿我们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刘金平是红色传承志愿者的一个代表。他们激励更多红色后代积极投身红色事业,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自2019年4月28日成立至今,共招募志愿者20余位,来馆志愿服务共计66次(春节、疫情期间暂停志愿服务)接待观众近两百批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杭州市方志馆)于2020年牵头发起并成立杭州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队,讲师分别由各成员单位推荐爱党、爱国、爱家乡、热衷于公益的本单位讲解员、宣教员和志愿者组成。在册讲师共有28名,除王马社区丁云川老师79岁,其他讲师多为85-90后青年组成。讲师们的选题主题鲜明、史实准确、古今同窗、各具特色,讲课风格既严谨又时尚、既有高度又接地气,使听众能生动亲切地在他们的宣讲中学习党史、国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有“好声音”的地方,都是他们的王国 二次元青年的理论宣讲

  最近,汪晓俊有点忙。仅在7月15日一天,就收到了5家单位的邀约。

  中午,在乔司街道五星村工业园区的一家食堂里,汪晓俊早早备了一桌子美食。这是他为小型的理论宣讲会准备的,主题是“舌尖上的小康”。

  “我奶奶年龄与新中国相仿。她小时候,家里都把一盘酱鸭当作过年招呼客人的门面菜,家里人不能随便碰。后来她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酱鸭自由’,再到如今讲究吃得健康养生。这就是我奶奶见证的舌尖上的小康。”

  宣讲会所在的五星村是杭州重要的酱鸭生产基地之一,就着手里这只酱鸭,汪晓俊用年轻人爱听的网络流行语,介绍了30年来当地酱鸭从无证生产,到如今统一规范经营,走向国际市场的历程。

  日前,在浙江省第十一届微型党课大赛决赛上,汪晓俊凭着这个主题宣讲获得了一等奖。

  酱鸭,看上去与理论相去甚远。对于为何会选这个主题,汪晓俊回答很简单:“好玩。”人人都要吃,人人都爱吃,人人会对食品安全产生焦虑,拿真实的案例和身边的故事剖开来讲,才能产生共鸣。

  一个原本写文案、做策划的幕后人员,就这样走到了大众的视野中。“把理论讲深了的是专家,把理论讲浅了的才是宣讲。”这个1989年出生的宣讲员,有着3年的宣讲经验,早已成为“乔司好声音”的“8090青年宣讲团”的骨干成员。

  3年来,他和他的团队的宣讲地点不停转变,舞台上、公园里、文化礼堂、食堂饭厅;宣讲内容不断丰富:抗疫、全面小康、乡村变化、人物传记……有“好声音”的地方,都是他们的王国。

  生活中,他是个二次元青年,爱上B站、爱看漫画。宣讲员的身份让他在生活中多了一个“心眼”,看到有趣的、有用的东西,就记下来吸收到宣讲中去。“有一次有个小朋友要写一个‘十佳美德少年’的讲稿,我就给他出主意,让他把快手上‘奥里给大叔’加进去,果然效果十分好。”在枯燥的理论和有趣的宣讲无缝衔接的技能让他很自豪,也让他的宣讲特别接地气。

  从“乔司好声音”宣讲团,到“余杭好声音”宣讲团,他自豪地说,开始宣讲后,他在村里的“粉丝”涨了不少,“这也倒逼我学理论要‘吃透’,宣讲要接地气。”

  当然,在理论宣讲的道路上,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有许多像汪晓俊这样的年轻人,用自己的语言,让宣讲时尚起来;在贴近生产生活、符合年轻人喜好的各式场景里,让宣讲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抛去照本宣科,没有大话套话,宣讲员聚村头、进地头、坐炕头,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课堂”,宣讲内容从“高大上”变得“接地气”。2013年以来,余杭区倾心打造“余杭好声音”青年理论宣讲品牌,依托全区29支品牌队伍931名青年宣讲员,通过挖掘青年群体自己的故事和身边的故事,以先进思想、科学理论、主流文化、主流价值引领和涵育青年,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激励青春精彩绽放。去年以来,“余杭好声音”秉持“走遍360,宣讲365”宣讲目标,实现宣讲空间、时间全覆盖,累计开展宣讲4500余场次,受众31万余人次。

  记者手记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是电影《风声》中的台词。

  生也有涯,信也无涯。理想信念问题,是人生的大问题。信仰不是给人用的,是解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

  革命时代,信仰是革命先辈流血牺牲、负重前行的精神动力;和平时代,信仰是我辈凝聚社会力量的内生动力;现在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梦想。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在充满困难挑战却有着无限前景的道路上经受反复“揉搓”,历练韧性,坚定信仰,并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何出发。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传统、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

  讲信仰的人有信仰,才能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在采访中,遇到了许多老老少少,他们散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自己的力量,传播、宣讲这个时代的能量,这也是信仰的力量。社会理想的实现,往往需要一代人、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奋斗。至于终极理想,那是由一系列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组成和体现的,追求人生最高理想的过程,是“以有涯随无涯”的过程。

  烛照大地,有一种力量叫信仰。因为有了信仰,一箪食,一瓢饮,有人怡然而自得;因为有了信仰,荣辱皆忘,寸心中便能纵横天地。

  (杭州日报记者 郑晖 通讯员 乐颖智 杜静怡)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