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杭州这两名好人上榜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 运河游船推出“一日通” 一日内可无限次换乘

· 杭州亚运会“长尾效应”显现 赛事经济热力足

· 杭州高质量建设国储林探路“生态共富”新模式

· 杭州推出关爱困境儿童心理健康15条措施

· 杭州的“幸福密码” 就在“家门口”的社区食堂

· 杭州一大波体育场馆免费开放

· 2024年第一季度“杭州好人”公示

文明播报  
>>更多  

· 老师脚骨折坚持“站”讲台 师生轮流“护送”上下课

· 西湖景区垃圾分类主题巴士“上线”了

· 一边是倾力寻找 一边是真诚感谢 清卫员翻遍18个垃圾桶只为帮学生这个忙

· 23年前写下“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浙大女生已成为优秀企业家

· 地铁1号线到站 乘客都不下车 全在等……

· “杭州太让人有安全感了” 地铁站这一幕引来网友感叹

· 看“隐藏的战争”传承红色精神

· “掰开揉碎”让镇村干部听得懂有收获 临安“聚红星”宣传团“声”入人心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文化杭州
运河荡漾 童谣盈耳
杭州文明网     2019-10-17 09:05:24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王 洁

  ​当老童谣再次响起,那是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音乐人小河“寻谣计划2019杭州站”温暖收官

  “回想一下,你们小时候听过哪些童谣?是不是不外乎《找朋友》《蜗牛与黄鹂鸟》《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些呢?”10月14日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寻谣计划”分享会一开始,小河就向台下的学生们抛出了这个问题。似乎现场的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为什么老的童谣没有被传唱?

  为什么市面上流行的儿童音乐难以令人满意?

  社区音乐除了公园和广场舞外是否还有别的可能?

  2018年,带着这三个疑问,独立音乐人小河在北京发起了“寻谣计划2018-胡同童谣”。今年夏天,他与自己的团队来到杭州,深入街巷,循声而动。四个多月来,他们通过对老杭州人的寻访,挖掘那些被掩藏在记忆中的城市老童谣,并以线下现场互动的方式进行改编与传唱。

  小河说,从盛夏到深秋,当老童谣再次响起,那是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而每一首童谣的背后,都有一个老人、甚至一个家族的起落浮沉。回头再看这些故事,所返照的正是时代如何从过去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无数片段。

  1

  用童谣的过去与现在,联结老年与青年

  8月的一个清晨,“寻谣计划2019杭州站”的第一回,来到了汽笛滚滚的拱宸桥边。运河荡漾,童谣盈耳。

  杭州知名作家莫小米唱起了小时候母亲唱给她听的《将军谣》:“啷啷啷,马来了,将军骑马挂腰刀,这个将军脾气大,说话就像放大炮……”凉风习习,桂香阵阵,人来人往,运河船的汽笛声都录进了歌里。一曲音了,莫小米忆起遥远的岁月,口齿不清地跟母亲哼唱这歌,心里仿佛有泪流过。

  这也是小河发起“寻谣计划”的初衷之一,现场不仅是录音,而是需要每个人用全身器官去沉浸,去感受。“未来有一天,再次听到这首童谣,他们当时的感知会被瞬间激发,甚至泪流满面。”

  以杭州为据点,寻谣团队这次涉足的地域范围相比北京和长沙站,扩大了许多,去往周边的桐乡、义乌、绍兴等地,甚至到了临近福建的泰顺畲乡。四个多月下来,他们一共收集到了90多首童谣。其中,30多首是有旋律的童谣,20多首是没有旋律的童谣。除了当地形形色色的童谣,他们还希望能挖掘到每个城市或地区特有的曲艺或非遗项目。省级非遗桐乡蚕歌,就是这次杭州站最大的收获之一。

  第二回中国丝绸博物馆,朱叔叔唱起的《赞田蚕》是家里流传了至少三代的一首蚕歌。在他老家桐乡有着历史悠久的养蚕织绸习俗,大量的蚕歌在人们劳作时传唱下来。《赞田蚕》在其中相当有分量,而且传唱度非常高,流传了几十年,现在仍在唱,生动描述了蚕的一生。

  更让小河开心的是,“寻谣计划”将边缘化的老年人和主流青年联结在了一起,并与专业音乐人共同组建一个临时的音乐互动场景,大家能够一起在歌声中度过漫长而愉快的一天。“我们所发现的一首首民谣,就像从田间采来的一棵棵野菜,经过一道又一道工序,变成新的美味,大家共同参与,一起品尝。”

  2

  在寻找和交流中,发现杭州的儒雅和风情

  小河说,“寻谣计划”所寻找的童谣,大多都没有被记录在册,其旋律和词都只存在于老人残存的记忆当中,他们希望通过线下互动的形式去完成童谣“遗珠”的抢救和补录。“但更多的,是通过专业音乐人的改编以及年轻人的参与,在丰富童谣可听赏性的同时,增加其传唱度,达到活化童谣的目的,从而让其自发地传承下去。”

  “寻谣计划”的起点是小河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北京,他对这座城市足够熟悉。“哪个公园哪个广场,几点老人最多,我都心中有数。而杭州不一样,我发现这里公园或广场的边界非常模糊,老人们分散在各个小区周围,真的不太好找。”

  其次,交流方式的差异性。“如何跟杭州老人搭讪,一开始也挺头疼的。毕竟南北语系不同,交流习惯不同。我们只能慢慢摸索,慢慢学习。我刚来的时候,对杭州话一窍不通,待了四个多月现在能听懂60%。”

  所幸,“寻谣计划2019杭州站”的队伍里,还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志愿者。来自桐乡的佳妮,是这次发掘蚕歌的最大“功臣”,并为团队主动设计各类宣传插画。从广州赶过来的在校大学生,独自跑到绍兴寻找非遗传承人,一路采访、录音、拍摄。对于这些年轻志愿者而言,即使整整一天外出“寻谣”都没有收获一首合适的童谣,但依旧收获了感动与美好。

  在大屋顶的樱花树下,大家和温州畲族的雷阿妈、雷大姐、蓝大哥学唱泰顺童谣《放牛谣》;在良渚遗址的莫角书院外,与89岁的周爱云奶奶、莫西子诗一起《数田鸡》……从日落唱到月升,从过去唱到现在。在小河的眼里,杭州人或许不像北方人那么热烈、豪放,但有一份别样的儒雅和风情。

  “一首新编的童谣,其内涵远远大于一支录音。它以老童谣的角度,引领我们去复原老人们以前的童年生活,去重走老人一生的生活轨迹,以此去观照一个地区的变迁史,和一个地域文化的演变由来。”小河表示,童谣,再往深里做,就是一个延展性极为宽广的音乐和社会课题。

  五年时间,寻访十座城市,是“寻谣计划”的第一步,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让越来越多的童谣重获新生。在小河及其团队看来,将这些濒临消失的童谣进行新编后返送回音乐市场,也能弥补现在儿童音乐过于成人化和口水话的问题,让亲子群体在音乐美育上能有更多选择空间。

  昨晚,小河回到“寻谣计划2019杭州站”启动的地方——单向空间,举办了一场总结分享会。他表示童谣的挖掘还将继续,过去的记忆还在回响。

  (杭州日报记者 厉玮 文 受访者供图)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