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世界读书日 在阅读中感受美好

· 每户1.6万元的标准!杭州将有350户家庭可免费改善居室

· 杭州通过 “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复查

· 杭州用梦幻联动推动文旅破圈

· 杭州举办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 “圈”出百姓幸福生活——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杭州新实践

· 铂金奖!杭州花境作品荣获2024上海(国际)花展最高奖

· 让市民享受更丰富的“公园20分钟” 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至2035年)出炉

文明播报  
>>更多  

· 老师脚骨折坚持“站”讲台 师生轮流“护送”上下课

· 西湖景区垃圾分类主题巴士“上线”了

· 一边是倾力寻找 一边是真诚感谢 清卫员翻遍18个垃圾桶只为帮学生这个忙

· 23年前写下“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浙大女生已成为优秀企业家

· 地铁1号线到站 乘客都不下车 全在等……

· “杭州太让人有安全感了” 地铁站这一幕引来网友感叹

· 看“隐藏的战争”传承红色精神

· “掰开揉碎”让镇村干部听得懂有收获 临安“聚红星”宣传团“声”入人心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文化杭州
一身蓝布衣 伏案修古籍
杭州文明网     2018-03-14 13:43:52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陈俊男

陈泽亮是目前最年轻的古籍修复师。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汪帆拿着喷壶将需要修复的古籍喷潮压平。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金琪用书针将修复好的古籍重新装订成册。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不论是晴是雨,孤山路上游湖的人群总是熙熙攘攘的。走过楼外楼,有些人会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那个绿色的大门前驻足一会儿再离去。大门内郁郁葱葱的大树背后立着的那幢红色两层小楼,便是包括了闫静书在内的6位古籍修复人员工作的地方。

  红色小楼的二层大门紧锁,整层楼还有24小时监控。出来开门的男生一身蓝色布衣,名叫陈泽亮,1996年出生的他是目前最年轻的古籍修复师。去年11月在浙江图书馆举办的“书路修行 与古为役——古籍修复特展”上,就是他在现场为大家演示古籍修复的。

  走进大办公室,迎面碰上的是一群参观完毕的小学生,这里经常有单位和学校组织来参观,还要不定期的搞古籍修复培训。孩子们走后,这里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只剩下纸张翻动以及喷水壶发出“呲呲”声。一部古籍的修复需要历经存档、揭页、补书、压平等三十多道工序,整个周期漫长枯燥且复杂。“一天只能补两三页,一本修完再开始下一本,你们听听是不是觉得很没意思?”闫静书这样问我。而这“没意思”的事,她一做便是39个春秋。

  1982年,19岁的阎静书进入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工作,师从钱蟾影。一年之后,她与其他四位修复师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目前,与她一起培训的“老师傅”们都退休了,她是浙江图书馆老一辈中仅存的、靠师父手把手带出来的古籍修复师。2007年,浙江图书馆古籍部通过内部招聘又使得这一技艺得以沿袭,“他们也都和我一样,边学边做,一点点上手。”闫静书说。

  “我以前是学设计的,毕业以后也去过其他的设计公司工作,但那些地方不适合我,最后我还是来了这里。我们这个工作你也看到了,一坐下来低着头就是一天,但很安静。” 吴爽说,他是这里最年轻的工作人员之一,同样在2007年开始从事修复工作的汪帆也说道:只要和书在一起就好。其他人笑着打趣说:“你把我们想说的词都说掉啦。”

市民在参观古籍修复展览,对修复工作的复杂和细致叹为观止。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金琪用书针将修复好的古籍重新装订成册。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汪帆正在为大家介绍古籍修复所需要的工具。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闫静书指着台面上放着的两摞书告诉我,这个是他们最近在修复的《西河合集》,共79册。修复完的《西河合集》从去年夏天开始,4人合作预计在今年年中可以完工入库。这还不是最多的,300余册的《径山藏》目前也没有完工,汪帆笑称这套书我们采取“佛系”修书,一下子肯定是修不完的,慢慢来吧。

  在办公室进门的地方,是两排玻璃成列柜,里面放着修复一新的书籍。“你看这个南字,打开的时候,它已经卷曲成一个小球,要用镊子一点一点地揭开,没有责任心,这是没办法完成的,书籍不像字画,修复前拍一张照留存修好以后对比一下,这一点点地方要是掉了也没人发现的,但修复师就是要有这样的责任心,修旧如旧,才能把书尽量还原出来,这是做这份工作最需要具备的素质。”

  费这么大工夫修好的书,然后去向哪里呢?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闫静书笑了一下。也许在我看来,花费如此多心血修复的书籍必然应当视为珍宝束之高阁才对。闫静书推了一下眼镜说:“书为人用,修好的书当然是入库,等待需要它的读者去翻阅。”古书存放有着恒温恒湿等严格要求,读者借阅时也要戴上手套小心翻阅,以免汗渍污渍对书的再次破坏。“书为人用,书为人用”我脑海中重复念着这个词,每念一次,便对这份职业增添一份敬意。

  当晚,因为要写成这篇稿子,我在网上查找《西河合集》到底是一套什么样的书?这是一部清代的萧山文人所著的文集,涵盖了礼仪、诗词、政治等各方面的内容。想着今年我们也可以在浙江图书馆看到这部修好的《西河合集》了,杭州的书,杭州修,杭州的书,杭州藏。于是心里便又多了一份期许。

大办公室里安静得只能听见纸张翻动的声音。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古籍修复工作枯燥而复杂,需要一整天的低头伏案。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吴爽用毛笔蘸取小麦淀粉做的糨糊,将极薄的纸皮粘在需要修复的地方。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闫静书正在进行修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锤书。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杭州日报 记者 丁以婕 文/摄)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