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宣传+检查”双管齐下 全域倡导文明祭祀新风尚

· 清明祭扫出行攻略来了 公交专线和智慧停车为市民提供便利

· 回迁安置民生实事进度条拉至30% 杭州全年将完成35000户安置群众回迁

· 这份申请指南请查收 杭州市大学生青荷礼包推新

· 后亚运攀登启“杭”丨杭州如何拥抱世界

· 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杭州发布商业外摆政策2.0版

· 全国首个系统展示大运河廉洁文化的数字平台在杭发布

· 杭州10所中小学入选国字号示范学校

文明播报  
>>更多  

· 挂职第一书记张立超带领周弄村走上共富大道

· 杭州这位弯腰老奶奶真美!有你们真好!

· 十元吃好! 古荡提升“小哥”幸福感出新招

· 暗号:来份单人餐!价格:不要钱!

· 跨越6年 他们在残健融合的路上重逢

· 杭州是懂浪漫的 武林路上的玉兰开成了粉红爱心

· 租金便宜地段好 19户环卫家庭选到“心家”

· 小吃店成助餐点 这样的服务很暖心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文明聚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愿作灯塔,照亮生命希望之光
杭州文明网     2020-03-17 08:50:25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王 洁

  ​3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三楼重症监护室(ICU),在安全转运最后12名患者、撤离各种器械设备后,这里逐渐恢复成起初骨科病房腾空时的模样。这天,距离浙大二院重症救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这个重症监护室,并开科收治病人,刚满一个月。 

  在整一个月的时间里,这支171人组成的重症救治医疗队,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火线,与病毒短兵相接,奏响生命的华章,将浙大二院这家百年医院的“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核心价值观带至武汉,化为一座座灯塔,照亮医者之路,点亮患者之心。

  一人一策,精准施策 98岁天文学泰斗康复出院

  “等您100岁生日时,我们来给您过生日。”3月14日,98岁高龄的浙江籍天文学泰斗韩天芑和87岁的夫人出院前,浙二医护和韩老如此约定。韩老笑容满面,连连点头称好。

  ICU收治的大半都是6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老年重症及危重症患者。这两点,恰是新冠肺炎致死的要因。这也意味着,救治高龄患者需要医护人员倾注更多心血。

  2月24日上午,韩天芑夫妇因病情加重,转至浙大二院接管的ICU。当时,他俩已多天没有进食,全靠营养液维持生命。接诊的是急诊科钱安瑜医生,他回忆说,当时夫妻俩精神萎靡,氧饱和度不佳,且基础疾病多,病情比较危重。其中最棘手的是营养不良,“他们已经出现电解质紊乱、低白蛋白血症、贫血等一系列并发症。”

  这样的患者,病情变化可能会像“过山车”一般。当晚7时,一场跨越千里、连接武汉和杭州的视频多学科讨论(MDT)快速、有序地展开了。后方的浙大二院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做好营养支持治疗,进行早期康复,做到精细护理。

  想到爷爷是浙江宁波人,对家乡感情很深,至今还说着象山普通话,于是,医护人员决定打起“感情牌”。每天,轮班的医护人员只要有空,都会陪两位老人谈天说地,还特地烧制宁波口味的面条送入病房。被浓浓乡情包裹的爷爷,精神一日日好起来,胃口也一点点好起来。经过20天精心治疗和护理,两位老人顺利出院。

  在浙大二院接管的ICU病区,60岁以上患者占据大半。一人一策治疗,多地视频会诊……后方的专家甚至可以清晰叫出每位患者的名字,前方的专家和即将康复出院的患者拉着家常,相约杭州见。这里诠释着医疗的终极目的——造福人民。

  火线组队,甘当先锋 从病毒手里夺回鲜活生命

  “3月14日,我们有14名患者治愈出院……”电话那头的浙大二院重症医疗救治队ICU病区主任李立斌,声音有些嘶哑,却精神饱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天出院人数的增加,不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再度回归。

  很难想象,浙大二院171人团队的组建,仅用了短短两个小时。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90后年轻人,在接到通知后,纷纷主动请战。

  这支队伍面对的挑战,亦前所未有。眼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还有不少气管插管、病情随时变化的重症及危重症患者。

  “和普通病房不同,危重症病人病情出现点滴变化,若没有及时、准确处理,生命很可能就延续不下去了。”李立斌干了近26年的重症医学,2003年非典时也在一线。

  ICU里,患者生命悬于一线,随时抢救是常态。而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来说,抢救的第一步,可能就是从气管插管开始的。

  气管插管,是缓解患者呼吸窘迫的有效救治方法。但医生们也清楚,在气管插管操作时,患者的气道完全开放,病毒就会向外扩散。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术的医生,此时首当其冲,与患者头部仅相聚20多厘米,成为离险境最近的人。

  2月17日下午,一位71岁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在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通气的情况下,病情依然在恶化。经过专家组评估,李立斌决定予以紧急气管插管。“第一个插管我上。”李立斌毫不犹豫地冲在了最前面。他在周记中提道:“说实话,作为一名老兵,我心里并不害怕,更何况我们医院已为我们提供最好的防护。同时,作为病区主任,我必须以身作则。”

  此后,经验丰富的李立斌,戴上后方寄来的医用正压头套,凭着精湛的技术和医护团队的高效配合,顺利完成一次又一次插管,让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

  浙大二院常务副院长、领队王伟林深情地说:“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总有人用平凡成就伟大。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浙二人诠释着属于医务工作者的仁心担当!”

  在这个距离生死最近的地方,生命的奇迹一次次上演。69名新冠肺炎的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中,20名患者直接治愈出院;16名患者转为轻症,被转移到普通病房。

  不仅治病,更要疗心 抗疫战线溢满人间大爱

  这场战疫,不仅是治病的过程,更是疗心的过程。

  每晚8时,医疗队核心成员都会通过钉钉,讨论病例和救治方案。3-1床的86岁新冠肺炎患者,是被高频次讨论的对象之一。“这几天,春娥奶奶情绪不太稳定,总说不想治疗了!”精神科主任林铮紧密关注着春娥奶奶的治疗进展,一场心理的接力关爱与治疗由此开启。

  从医护人员的转述和患者女儿的对话中,林铮极力捕捉着奶奶厌世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他先后三次拨通视频电话,进行线上心理诊疗,还走进病房,与春娥奶奶面对面交谈。“尽力舒缓她的情绪。别的病人基本上沟通一次就会有点效果,但在奶奶身上,我需要下更多工夫。”林铮说。

  日常护理时,护士们给予更多耐心和爱护。“奶奶不肯吃饭时,我们就反复劝说,一勺勺地喂她。”护理六组副组长韩娜菲说。3月10日,是春娥奶奶86岁的生日。女儿特地烧好一碗长寿面送来。病房内,护士将依然温热的面条打开,放在春娥奶奶的面前。罗汝斌等医护人员围着老人,齐声唱起生日歌。这天,春娥奶奶抹干泪水,吃下了整碗面条。

  春娥奶奶的女儿含泪说:“我会永远记得,你们在这里的付出,对我们妈妈的照顾。以后到浙江,我要去你们医院走走看看!”

  47岁危重患者余女士在出院前夕,一笔一画地写下心中的感言:“浙大二院的精英团队,是你们的无私与伟大的爱国精神,把我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你们对我的恩情我无以为报,我会让我的孩子永远不要忘了我们强大的祖国和最亲爱的浙大二院的勇士们,让他向你们学习致敬!”

  激动的感恩话语,手写的感谢信,深深的鞠躬,紧紧的拥抱……这是经历生死徘徊后,人们对白衣战士感谢的最直观方式。

  走进浙大二院院史馆,我们可见,最早的感谢信要追溯到100多年前:一位18岁小伙误触炸弹重伤,所幸被广济医者救回,其父亲登报感谢救子之恩。

  无论是100多年前的广济医院,还是在如今驰援武汉的浙大二院团队,一代代妙手仁心的医者,为千万家庭送去了健康与希望。一如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所说:“我真切地期盼,这种‘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能化为一座座灯塔,照亮医者之路,点亮患者之心!”

  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寄语:

  一个月前,你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浙江大学的号召,不论生死,不计报酬,向着病人最集中、病情最危重的武汉前线出发,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监护室。

  30个日日夜夜,你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专业和敬业的态度,用精湛的技术与精细的护理,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书写着医者仁心的华章。身在大后方的我们,为你们感到自豪!医院一定会继续为你们做好各方面的保障,照顾好你们的家人和亲人,做你们最坚强的后盾!

  (杭州日报 记者 柯静 通讯员 方序 童小仙)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