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这份申请指南请查收 杭州市大学生青荷礼包推新

· 后亚运攀登启“杭”丨杭州如何拥抱世界

· 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杭州发布商业外摆政策2.0版

· 全国首个系统展示大运河廉洁文化的数字平台在杭发布

· 杭州10所中小学入选国字号示范学校

· 还有1个月 杭州即将迎来高架顶级“大片”

· “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来看看杭州的节水妙招

· 运河赏花地图出炉 来一场春日Citywalk之旅

文明播报  
>>更多  

· 挂职第一书记张立超带领周弄村走上共富大道

· 十元吃好! 古荡提升“小哥”幸福感出新招

· 暗号:来份单人餐!价格:不要钱!

· 跨越6年 他们在残健融合的路上重逢

· 杭州是懂浪漫的 武林路上的玉兰开成了粉红爱心

· 租金便宜地段好 19户环卫家庭选到“心家”

· 小吃店成助餐点 这样的服务很暖心

· 首违轻违“放一马” 这样的执法有温度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文明聚焦
70年逐梦:从农场工人到经济学教授
杭州文明网     2019-10-09 08:39:53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王 洁

  ​“虽然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但我长在红旗下。过去70年的风风雨雨,我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声若洪钟、目光炯炯,看起来精神矍铄的应宜逊,没想到竟出生在共和国成立前——1940年。 

  这位原央行研究部门的“老兵”,人生经历可谓曲折。从1959年高中毕业下乡去农场当泥工、农民,到1987年调入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从事金融研究。如今虽已年近八旬,但仍担任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并兼任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民建浙江省委财经委员会顾问等社会职务。

  不管是在职还是退休,他在货币政策、金融体制改革、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笔耕不息,多篇对策性研究成果得到领导人的重视与批示。

  采访中,应宜逊不断谈及过去70年的奋斗历程。他个人的成长与幸福,与国家变革、城市变迁始终紧紧连在一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我的一生”

  应宜逊5岁随父亲来到杭州,从此在这座城市扎根。因家庭原因,从杭州第二中学毕业后,他去大观山畜牧饲养试验场下乡劳动,一干就是18年。

  在农场,他当过泥瓦工,不但能组织施工,而且还是周边小有名气的炉灶“专家”;他当过农民,努力钻研了11年水稻,选育的良种曾创造过高产纪录并推广种植数万亩。然而,限于当时的政策环境,农场及上级单位对不怕艰苦、成绩出众的应宜逊仍是爱莫能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路线,应宜逊的人生道路也终于迎来了转折点。

  “‘三中全会’对我来说,不啻是一次‘解放’,而且还对我的‘专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我成为研究经济、金融问题的学者。”应宜逊感叹。1980年,举国上下欣欣向荣,各行各业焕发着勃勃生机,杭州日报等报刊上都在热烈讨论着“思想大解放”、经济发展等诸多现实问题。他对此饶有兴趣,虽已年届不惑,但仍从零开始,研读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经典著作,自学经济理论。

  1981年,41岁的应宜逊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刊发处女作《除物质消费外,还有劳务消费、精神消费》。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中国也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一观点被中共中央党校教材等权威书刊收载。因为这篇文章,应宜逊开始走上了经济理论研究的道路,并先后成为了浙江银行学校任政治经济学教师、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研究员,并被推选为省政协委员。2006年,退休后的应宜逊回到前身是“浙江银行学校”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担任教授,致力浙江地方金融的研究。

  “我感到这辈子没有白过”

  “我印象很深,那时正读小学。解放军进杭州了,老师让我们不要害怕,老师们的心都是向着解放军的。”回忆起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那一天,应宜逊仍旧感慨万千。

  “一门心思想着把老百姓的生活搞上去、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就是70年前共产党人的初心。”他说,“所以70年后的今天,中央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有着强大原动力的。”

  对生活了75年的杭州,应宜逊赞不绝口。他举例说,2002年西湖免费开放,在当年的全国各大景区中是反其道而行之,也引起杭州各界的争论。但今天看来,这看似简单的“让利于民”带来的是急剧攀升的来杭人流量,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美誉度以及经济效益。

  “杭州为企业营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企业的创新在杭州得到了最多的支持,而不是限制。阿里巴巴就是典型的例子。”应宜逊说,一批走在世界前沿的企业也反过来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

  从农场工人到经济学教授,除了时代的历史进程,似乎更离不开个人奋斗。“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应宜逊真挚地说,“条件不好的时候,也不等于不能做事。做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做事不计报酬、不求回报,我想总是不会吃亏的。这70年,不管是国家还是我个人走得都很不容易,但我感到收获满满,感到这辈子没有白过。”

  (杭州日报记者 黄宇翔)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