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宣传+检查”双管齐下 全域倡导文明祭祀新风尚

· 清明祭扫出行攻略来了 公交专线和智慧停车为市民提供便利

· 回迁安置民生实事进度条拉至30% 杭州全年将完成35000户安置群众回迁

· 这份申请指南请查收 杭州市大学生青荷礼包推新

· 后亚运攀登启“杭”丨杭州如何拥抱世界

· 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杭州发布商业外摆政策2.0版

· 全国首个系统展示大运河廉洁文化的数字平台在杭发布

· 杭州10所中小学入选国字号示范学校

文明播报  
>>更多  

· 挂职第一书记张立超带领周弄村走上共富大道

· 杭州这位弯腰老奶奶真美!有你们真好!

· 十元吃好! 古荡提升“小哥”幸福感出新招

· 暗号:来份单人餐!价格:不要钱!

· 跨越6年 他们在残健融合的路上重逢

· 杭州是懂浪漫的 武林路上的玉兰开成了粉红爱心

· 租金便宜地段好 19户环卫家庭选到“心家”

· 小吃店成助餐点 这样的服务很暖心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文明聚焦
他为杭州历史“+”文明,敬佩!一把考古铲一拿就是一辈子 见证无数“宝贝”重见天日
杭州文明网     2017-10-17 11:10:30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陈俊男

  人物档案 (28)

  姓名:梁宝华

  职业:考古所副研究员

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扎根在一个行业做一辈子是种什么样的体验?64岁的梁宝华最有话语权。因为他在考古这一行,一做就是35年。

  梁宝华从一个农民误打误撞成了文保员,后来转正成为杭州市考古所正式员工,再做到副研究员,站在德寿宫考古工地上的老梁憨憨地笑言:“因为一切来得太不容易,所以我很珍惜,很满足,也更加热爱。”

  这35年来,包括南宋皇城、太庙遗址等,基本上杭州市考古所大大小小的考古项目,他全都参加过,同时见证了无数杭州历史上的“宝贝”从黄土地里“冒”出来。

  杭+新闻“为杭州做‘+’法”栏目今天就来认识这位做了一辈子的考古人员。

  误打误撞进入一个“新奇”行业

  在新疆当了七年兵后,28岁的梁宝华回到位于良渚瓶窑的家,“没什么技术嘛,只能在家务农。”梁宝华说。

  有一天,一位之前在浙江省考古所做文保员的老乡跟老梁说,自己要回村里的学校教书了,想不想去做文保员,想的话就推荐过去。“我马上答应了。”老梁说。

  于是,老梁的考古职业之路自此启程了,“考古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因为常年要在户外工作,风吹日晒,而且365天没有休息。”老梁说,每天早上5点半从瓶窑坐公交车到杭州,两个半小时,然后天黑回家,“这是35年来每天的作息时间。”

  “那真的好辛苦啊!”记者感叹。

  “习惯了还好啊,我们老年人习惯早起了。”老梁很认真地说。

  苦学不辍成了他前进的基石

  老梁带我们到德寿宫考古发掘现场。

  2006年德寿宫发掘的时候,其中非常关键的水渠、水闸,以及院墙都是老梁挖出来的,“找到这些地方,非常有成就感。”

  “你们看,目前挖到的这一层是明清层了?为什么?因为这些地基、青石板、瓷片残件……这些都显示了明清的一些建筑特征。”老梁越说越透出一股期待“再往下挖个几十厘米,应该就是元代了,元的下面就是南宋啦”!说起这些,老梁如数家珍。

  想想刚入行时,完全不懂,到现在什么都略懂些,老梁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学了多少,记不清了。只要现场遇到问题就请教专家,空了就看考古的专业书籍,35年来,都是这样。”

  因为热爱35年来一头扎进了考古

  职业生涯里,老梁感受最深的是挖杨王后院遗址的时候,“因为出来的东西特别多,而且都保存得很好,整体规模也很大,营造法式是按照南宋的官式建筑,不像一般的民间建筑,比较有成就感。”

  老梁说,他对这个行业是很喜欢的,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也很热爱。不然,不会做这么久。”所以,退休之后耐不住寂寞的老梁又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干。

  老梁特别感谢家人,尤其是老婆:“她比较能干的,家里的事情都打点得很好,所以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在老梁身上,看到了一种很多人都向往的过程:在热爱的领域里,燃烧着,浸染着,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想,时间若赐人所爱,那便是温柔的。

  (杭州日报 通讯员 孙媛 记者 熊艳 王翔 摄影)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