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宣传+检查”双管齐下 全域倡导文明祭祀新风尚

· 清明祭扫出行攻略来了 公交专线和智慧停车为市民提供便利

· 回迁安置民生实事进度条拉至30% 杭州全年将完成35000户安置群众回迁

· 这份申请指南请查收 杭州市大学生青荷礼包推新

· 后亚运攀登启“杭”丨杭州如何拥抱世界

· 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杭州发布商业外摆政策2.0版

· 全国首个系统展示大运河廉洁文化的数字平台在杭发布

· 杭州10所中小学入选国字号示范学校

文明播报  
>>更多  

· 挂职第一书记张立超带领周弄村走上共富大道

· 杭州这位弯腰老奶奶真美!有你们真好!

· 十元吃好! 古荡提升“小哥”幸福感出新招

· 暗号:来份单人餐!价格:不要钱!

· 跨越6年 他们在残健融合的路上重逢

· 杭州是懂浪漫的 武林路上的玉兰开成了粉红爱心

· 租金便宜地段好 19户环卫家庭选到“心家”

· 小吃店成助餐点 这样的服务很暖心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焦点图
喜乐元宵 文化相伴
杭州文明网     2018-03-05 09:44:23
 稿源: 杭州文明网
 编辑: 陈俊男

由拱墅区文广新局和湖墅街道共同举办的“湖墅之春·金犬报晓”元宵节民俗踩街活动在香积寺广场及大兜路历史街区火热开场,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赏、喝彩呼应,欢享传统佳节的民俗魅力。 通讯员 叶佳 记者 李忠 摄 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紫阳街道凤凰社区举办以“廉味过新年”元宵节主题活动。 通讯员 叶慧芳 记者 李忠 摄 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第十四届杭州市暨第十二届长三角地区职工元宵灯谜会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通讯员 江建军 记者 李忠 摄 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张灯结彩的小河直街历史街区里,人们共度一个复古情怀的元宵佳节。通讯员 陈玲 记者 李忠 摄 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浓浓年味还未散去,元宵节的锣鼓已经敲响,正月十五既是春节的尾巴,也是欢乐的高潮,人们将过年的欢乐气息在这一天倾力释放,观灯赏月看杂耍,元宵亲友乐团圆。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元宵节不仅有着其悠远的历史背景和民间习俗,更重要的是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底蕴。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时代载体,让传统文化呼吸时代气息,推动文化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如此,传统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文化的薪火才会不断延续、远播。

  本期价值观,记者采访了几位文化界的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

  黄宝森:“老酒装新瓶”“老瓶装新酒”,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记者:作为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您是如何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

  黄宝森:文化馆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老百姓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社会上洋文化的侵扰,特别是年轻人崇尚洋文化而忽略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为文化工作者更加有责任把中华文化的灵魂、血脉、基因,与市民群众一起传承下去。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中能从不间断,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流传到现在,主要因为中华文化有其强大的包容力、吸引力,民众的参与度和它的草根性。不管外来文化如何强大,最终是被中华文化所同化,最终纳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主流里来。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传承是靠一代代人和不同的文化载体,传承下来的。

  我们上城区,是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的聚集地。在这里,各种文化元素,非常丰富,根基很深厚,当然有一些在传承过程中流失掉,也有补充进来,这本身也是很正常的事。如何把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找回来、传承下去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应该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记者:作为最接地气的文化部门,上城区文化馆是如何将文化传承和文化惠民结合起来的?

  黄宝森:我们上城区文化馆多年来,一直很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区提出要打造传统文化标杆区这个目标以来,我们的文化部门更加把这个目标具体化,具体到我们群众文化的工作当中来,多位老百姓搭建一些接地气的能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展示平台,在这些活动中体现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找到精髓。比如传统用的年节文化,是我们重点打造的品牌。五年来,我们每年都举行,书法家为百姓“送福送春联”,展现老百姓对未来的愿景和希望;元宵节,组织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清明节组织“清明诗会”,不仅简单的诵读古人诗篇,还创作诗篇,缅怀先辈、先贤;重阳节举行“重阳登高诗会”,大家带着乐器、自己创作的诗篇,登上杭州的山,以诗会友,感受大好河山……

  在形式上,我们“动”“静”相结合,“动”——以文艺演出、合唱比赛等大型活动为主;“静”——以主题性书画展、免费开放的培训为主,为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的群众提供不同需求的平台,并且每年还进行调研,对各种文化活动做适度调整。如此,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的文化层次,审美能力,才能讲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当然,传承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不仅要把流失的传统文化因子找回来,也要创造出有新意的让年轻人乐意接受的传承形式,同时结合本地最有特色的元素,既“老酒装新瓶”,又“老瓶装新酒”,如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周志华:用传统曲艺讲好杭州故事

  记者:在物质精神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您如何看待元宵等传统节日?

  周志华:元宵、端午、腊八,并不只是吃吃汤圆、粽子、腊八粥而已,这些传统节日蕴含了许多的历史,藏着中国人的血脉密码,通过曲艺得以代代相传。有一年,我应浙江卫视之邀,录制了一期关于腊八粥的曲艺节目:秦始皇建长城民工们饿倒墙下,岳飞的兵士饱餐了百姓的“千家粥”而大胜,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吃老鼠洞内的粮食得以活命……曲艺故事中的悲欢离合,无不寓教于乐,它所推崇的孝道、情谊、气节、劝人为善,大多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身为非遗项目传承人,我内心还有一个想法:将口口相传的小热昏经典曲目如《家庭恶惨》《珍珠塔》《杨乃武与小白菜》,重新演绎,录制集结,把几近失传的文化瑰宝保存起来。

  记者:很多人是因为《阿六头说新闻》而知道“小热昏”、进而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在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里,传统文化如何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

  周志华:坦白讲,由于现代娱乐方式的丰富多样,曲艺流失了相当部分观众,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阿六头”和“小热昏”都是用方言说新闻、说故事,比较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有不少80后、90后的本地青年对我说:“周老师,我是看着你的节目长大的。”还有一些新杭州人,通过《阿六头说新闻》学本地方言,融入这个城市。在我从艺50周年的专场表演中,有一个快板作品《老板众生相》,原本押韵的三块板配上了音乐,顿时有了饶舌RAP的感觉,年轻人非常喜欢听,吸引了许多周杰伦的粉丝。所以,曲艺在今天,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活力、传播力,因为它来自民间,承载了一方水土的精神传承与文化记忆,也自然而然就成了我们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入口。

  记者:在今天,如何以传统曲艺来讲好杭州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周志华:《杭州心貌》是我今年要推出的一份新作,目前已完成初稿,这个说唱节目时长约10分钟,吸纳了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曲艺品种,让五湖四海的人们以各自的方言来品读杭州人的精气神。我的构思是:北方的朋友唱着大碗茶曲调,谈论杭州的公园不收门票,大气开放;苏州朋友说着弹词,赞赏车让人、缓缓行、徐徐停;绍兴朋友唱着莲花落,描述杭州图书馆前的雕像,不是鲁迅高尔基、不是阿Q孔乙己,而是一名普通读者、拾荒老人,默默捐助寒门学子……这些细节,无不彰显了杭州人的爱国、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

  丁云川:在先贤的精神气概中发掘中国价值

  记者:您研究了那么多的杭州历史名人,了解他们如何过元宵等传统节日吗?

  丁云川:南宋杭州,有一条花灯巷,整条街都是做元宵花灯的,这条小巷的地理位置,应当就在今天东河以东、庆春桥以北、五洋宾馆后面。元宵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杭州的官宦人家都要张灯结彩,普通人也被允许进入官邸看花灯。这一片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景,连大诗人陆游都醉心不已,他为了看灯,可以从清河坊走到孩儿巷,纵情诗酒直至夜深。今天的杭州把美丽灯景变成了一种美好的生活常态,我们欣赏钱塘江两岸的华灯时,也能感同身受八百多年前大诗人陆游的陶醉。他生于战乱时代,分外珍惜平靖和美的生活,留下了名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今天,我们欢度佳节之时,一定要加强乡土文化教育,让年轻一代了解家国历史,知晓自己的来路,珍惜当下,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记者:在您看来,纪念名人墓葬,能和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联系吗?

  丁云川:历史上有许多豪杰长眠于杭州,可谓青山有幸。他们的英名传扬到港澳台和国外,引得许多学者慕名来杭。

  美国有一位记者,要撰写一本书叫做《对世界影响最大的100人》,选了中国的沈括,认为他对古代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专门到杭州来寻找沈括墓。2002年,我在余杭太平山发现了沈括墓,当时墓地已湮没在茶树中。我在《杭州日报》上发文呼吁,获得有关部门的重视,最终在杭州市园文局统筹下,我参与修复了该墓,后该地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那位美国记者说,杭州把宋代的墓保存得如此完好,令人敬佩,中国不愧为文明古国。如今余杭的现代科技城发展势头迅猛,真是一份奇妙美好的渊源啊。

  台湾的学者来杭州,特意询问:写下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葬在哪里?就在杭州南高峰。此外,在杭州南屏山,葬着《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他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些都值得我们引以为豪。对于青少年而言,杭州环臂璀璨的先贤,湖光山色也因此而厚重丰富,看似遥远的人文历史,其实已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名人墓葬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紧密吻合?

  丁云川:在历史人文领域,研究得越多,就越觉得自身的渺小,进而心存敬畏。北宋的清官胡则,曾任兵部侍郎,在杭州做过两任知府,毛主席赞他“为官一人,造福一方”。这位清官留下了《胡氏家训》,把个人修养放在重要位置,为子孙后代树立行为典范。他的墓就在龙井山上。

  于我个人而言,研究名人墓葬的本质,是追寻真相,更是学习先贤的精神气概、树立自己的人生航标;对城市而言,保存名人墓葬,就是为一方水土保存记忆,为家国民族留存基因,同时也就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历史,才能勇往直前、大胆创新。

  孙福轩:通过节日活动可以敦睦亲亲,甚至协和天下

  记者:杭州许多城区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庆祝元宵节,那么像元宵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方面,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孙福轩: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它像血液一样渗透在每个人的毛细血管里。尤其是今天,我们经历了几次传统文化的转型,或者说改造之后,有些文化难觅踪迹。实事求是地讲,民族和国家的强大,非惟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强大。我们有优秀的文化,这些文化都需要传承与发展,文化传承对当今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尤为必要。

  作为古代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带有仪式感的民族约定俗成的展现形式。现在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淡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节日的消费观。即如元宵节,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猜灯谜、吃元宵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些传统节日活动,带有先民的文化记忆和美好愿望,对于今天的文化传承和建设而言,通过节日活动可以敦睦亲亲,甚至于协和天下,同时增强民族的文化记忆,其中蕴含的游戏精神又可以使人怡然释然,提升精神境界。

  记者:现如今,一些年轻人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不深。如何能把传统文化做出新意,一方面让国内的年轻人乐于接受,另一方面让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孙福轩:传统文化,当然包含节日文化(这个表现比较外在)需要适度创新,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依我看来,即是要真正把古代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遴选出来,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花样翻新,形式至上。要结合地方特色,做出一系列的体验式活动。只有身临其境,民众才能感受节日的气氛,同时,古代节日的丰富内涵也可以给人知识和精神的多重享受。当然,形式的创新也是必要的,可以结合高科技的东西,比如灯光秀、AV模拟、节日视频(或者动漫)、电影传统节日植入、网上直播、大型实景演出、情景体验(群体参与制作)等形式。

  记者:从学术的角度看,如何能更好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孙福轩:主要三个方面:

  1.教育方面,注意言传身教,特别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方面要注意传统的继承,要设计系统的教育内容;

  2.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既不能对传统文化抱残守缺,要融入时代色彩和现实内容;同时要注意适当的形式创新,如白先勇的新版《牡丹亭》即是成功的例子;著名作家王旭峰编剧的《六羡歌》也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很好传播。

  3.要适当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儒、释、道的经典原著。这些经典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潜意识,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细读、体悟。

  (杭州日报 记者 郑晖 孙磊)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